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端海归落选中科院院士 “从今以后不候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11:36   舜网-济南时报

  “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

  核心提示

  4天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17日,他自己的晋升戛然而止: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

  出乎很多人意料,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教授没有出现在这一名单中。也有人认为这在情理之中:饶毅大胆敢言的声誉早已远播到科学界以外。

  这一消息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个小时,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截至记者发稿,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尚未就此事做出回应。

  新闻人物

  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回国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在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作学术报告。

  1996年起,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全职回国。

  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被认为是新时期归国潮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舆论将他的回国与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郭永怀的回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是在海外成名后,壮年归国效力的科学家。

  然而,对于这位神经生物学家,公众更熟悉的不是他研究的领域,而是他大胆、犀利的言论。 2004年,在饶毅回国之前,他就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对中国政府的中长期科技规划表示关心,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和建议。

  5个月前就写好博文

  饶毅在博客中写道:“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毅说,“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在落款时间上,饶毅写的是,“2011年3月5日写,2011年8月17日添加日期”。

  “结果早就预计到了”

  17日下午,记者拨通饶毅在北京大学的办公室电话。对于为何发出这样的博客,饶毅表示不愿多说,“我该传达的意思都已经传达得很清楚了,我想说的都在我的几篇博客中,为什么答应参选,为什么今后不再成为候选人,这些博客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不想再另外说明。”

  至于为何早在3月已经写好博文,而在17日才对外发出,饶毅解释说:“我总要等到别人公布结果后才发吧,其实我早就预计到了这样的结果,在3月就已经想好了。”至于为何落选,他给出耐人寻味的回答,“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最近半个月里,饶毅发表了大量博客文章,笔触所及,有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也有两岸的科学合作,而最令人瞩目的文章出现在4天前。

  记者翻看了饶毅在之前发过的一些博文。就在17日博文发表的两天前,他的一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客文章似乎透露了蛛丝马迹。

  饶毅在那篇题为《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文中尖锐提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该博文相关内容曾在《人民日报》发表。

  他为此开出一剂药方: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具体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国目前“正高”的所有待遇,而且工资可以提高,但必须经过晋升副教授和正教授的两轮评审。

  饶毅分析,如果中国的科学,至少生命科学,只以做到国外好的大学副教授为学术退休的标杆,那么,即使中国科学界有非常优秀的人、认真工作的人,其学术往更高、更深发展的可能性仍将大为减小。

  博文中,饶毅历数中国科技界的浮躁:有些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更有甚者,所长邀请了人,自己不听。

  这篇博文在网络上顷刻间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遗憾饶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忍住,即使在评审的半年里,他也对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多次发出声音。一个为很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暂时地收敛一下,评上院士拥有更大话语权,此后的呼吁更有利于科学界环境的改良。

  “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饶毅给出如是答案。

  只有他“傻傻地”说出来

  饶毅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已广为认可。此前,他做过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一位生物科学领域知情教授则透露,饶毅早在1994年在国外就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而现在很多国内的院士则大多在1996年以后才有。

  很多人把饶毅比作那个指出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中国还有哪个‘界’不浮躁、还有哪个人不浮躁?很多问题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只有他‘傻傻地’说出来。”

  也有人对饶毅充满期待,“但愿像饶先生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整个社会才能少些焦虑和浮躁。”饶毅并不认同说自己不了解国情的观点。他举例,自己很多建议都是说,要从可以破局的地方试点推动,就像他不是不知道,一般院士很难一次就当选,但他已经决定从此放弃。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泡在实验室和文献中的研究员,“除了做好本职,‘智识分子’对其他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如果不敢说,那还怎么做?”

  这个毅然关闭国外实验室带上孩子回归的中年男子的中国梦依然。他说,回国这些年,见证了科学界进步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也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在北大做个教授挺好,我对中国科学仍旧乐观,对北大发展乐观”。

  声音  方舟子(微博):第一轮就被刷纯属侮辱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引发公众关注并不是第一次。2007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和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施一公回国在当时都引起不小的反响。

  在17日公布的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施一公名列其中。截至记者发稿时,通过施一公秘书转发的短信尚未得到回复。

  记者看到,一些网友对饶毅落选深表惋惜。有网友称,饶毅落选是中国院士的悲哀,他放弃了美国国籍,为人坦荡,学术贡献大过很多中科院院士。方舟子对此也评论说:“我觉得饶毅居然第一轮就被刷下来,纯属侮辱人。连肖传国当年都进入了院士选举第二轮。”

  何祚庥:评选不像考试那样简单

  17日,曾经和饶毅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问题有过深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看到博文后给饶毅打了电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何祚庥表示,谁该当选院士,谁不该当选院士,大家见仁见智,虽然评选院士有一定标准,是基本公道的,但大家会有不同看法,并不像考试高低分数那样简单。具体看谁对科学贡献大,这个评判的标准本身就很复杂,每个人的尺度不一样。

  何祚庥指出,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候选人名单并不是最终院士名单,在饶毅所属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中,包括施一公在内的初步入选30人也不会全部最终选为院士。“饶毅和施一公的研究在生物学领域属于新东西,新事物当然会有很多人反对,就比如爱因斯坦提出新理论的时候,就有很多年龄大的研究者反对,他的理论是在多年以后才被承认的。”(综合《北京晨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海归 中科院院士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