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新学期开学了,广州番禺区却发生咄咄怪事:该区为外来工子女提供的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却有近九成放空,在1000多名申请者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公办学校名额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眼中的“香饽饽”,如今送上门来的好处怎么就没人要了?
说外来工不领情有点矫情,相比民办学校昂贵的学费和鱼龙混杂的教学质量,公办学校又可免交学杂费,又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外来工没有不让孩子入读的道理。那抑或是3500个名额注了水?可番禺教育部门又称,名额是充足的,并没有吹水。
要怪就只能怪这个门槛太高了,高得让大多数外来工望尘莫及——要想孩子入读公办学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在番禺区连续居住满3年及以上,持有居住证;在广州地区合法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满3年及以上;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无政策外生育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消说三条都满足很难做到,即便符合其中的一条,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以社保为例,外来工工资本来就低,社保缴费比例又相当高,再加上很多企业如私企,不愿意替外来工缴社保,因而让外来工自己在微薄的工资中再拿出一部分缴纳社保,他们当然不愿意。
这就很让人不解了。番禺从去年就开始试行“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校”政策,只要达到一定的积分,就可让自己的孩子入读公办学校。可事实上此项政策连续两年都遭遇了相同的尴尬,入读公办学校名额的空置率甚至远远超过了商品房的空置率,让人深思。本来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现在却成了“画饼充饥”,把外来工的胃口吊起来了,却又不让人尝到甜头,真是挺折磨人的。
既然好意拿出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为何又要附设那些苛刻的入读条件呢?而且去年就暴露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今年为何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一下,降低门槛,让好处真正落到实处呢?比如说,连续居住、交社保满3年以上的人不多,那为何不能放宽到一年以上;超生的孩子,只要有户口,也缴纳了罚款,为何就不能满足他们的受教育权?政策是人制订的,人是活的,政策就不该是死的。变通一下,放宽要求,然后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让3500个外来工子女真正享受到实惠,并不是件多大的难事。宁可让名额放在那白白浪费,也不愿降低门槛,政策缺乏弹性不说,制度性冷漠更显可怕。
倘若番禺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入读公办学校的诚意不用怀疑,那设置如此高的门槛就有歧视外来工的嫌疑。在不少人眼中,外来工要想和广州市民享受同等的城市待遇,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否则他们就只能是外来工,在入户门槛上如是,在受教育权上也是如此。而一旦教育公平都不能落实,“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不公就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