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旦大学校长解答新生惑:我的理想何处安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8日 11:35   东方网-文汇报

  【困惑篇】大学,我要和你保持距离

  【发帖】Freja(复旦大学2011级新生)离高考还有二十几天时,我去听加藤嘉一的讲座时就问他,在大学里坚守一些当初信誓旦旦的东西有多难,我甚至询问在座的众多大学生还有多少人守住了梦想(可以预见这一傻不拉几的问题得到了令人失望的回答)。诚然,梦想与自我是不同的词,但是在我看来,它们都可以同现实宣战。许多人都在寻求个体与集体的平衡点时,一不小心掉下去摔死了。从众的从众,迷茫的迷茫。我害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是我对大学最大的恐慌。

  前天下午在学校里和政治老师余海雷聊了很多,他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虽然我讨厌这门课程。他对我说,你必须在自身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才可能期待有人来听你说的话。于是我就想到一个投机取巧的“雄心壮志寄存办法”,把想说想做的寄存下来,等有朝一日羽翼丰满了再来干。可是时不我待啊同志们!谁知道你要存到哪年哪月才有实力啊,谁知道你会半路出什么意外啊,又或者你有实力又忘记曾经壮志未酬了啊。于是一个矛盾又来了:我们在“思想偏激”的时候,被人封住嘴巴;而在具备“改造社会”的实力后,又都不会说话了。所以啊,所以啊,大学难道不应该是放任我们“思想偏激”的反应池吗?!而且这二者社会群体——用时髦的话说——应该建立联动机制。

  高考前,我一遍一遍幻想着大学美大学好,即使听到更多的是大学不美大学不好,也装作睁眼瞎子长耳聋子。现在我必须好好好来想一想我将来该如何在大学里生存了。

  6月11号那天晚上,与好友通电话。他问我仔细想过以后是要搞学术还是搞社团那块没有,我说不能兼得吗,好友立刻正襟危坐起来开始给我普及大学里的“官场风云”。比如如何混进学生会啊,如何讨领导欢心啊,如何风生水起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啊。听得我毛骨悚然。

  这样的大学,我想,我会接受她,但我不会认同她。所以,在我对前路一无所知的现在。复旦,虽然我爱你,但我会努力保持独立。

  【回帖】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我非常欣赏他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的同时,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警觉。说实话,他的担心正是我们当前大学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问题。如果大家关心高等教育,一定已经看到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有很多的质疑。

  近年来也有许多中学生选择放弃高考而出国读书。他们用脚来表达了对高等教育的不满。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社会的需求和预期,责任当然就在学校。

  但是,大学的问题绝非仅仅是过于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所导致的教育质量的滑坡,更重要的是面对各种压力和竞争所产生的功利主义心态,甚至有时是一种集体的功利主义心态。

  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也许会带来学校的某些数据或者学校的规模等等的增长,但是这种心态必然侵蚀大学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而且这种功利主义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使他们变得短视,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对所行领域的强烈兴趣,也就失去了在未来担当起重要责任的能力。

  【胸闷篇】大学经不起你们太美丽的希望

  【发帖】DSwenhao(复旦大学2010级学生)一直不是很喜欢复旦,可我知道,我是个复旦人。

  第一次感觉到她,是开学典礼上杨玉良校长的一次讲话,简单地说就是告诉我们“要有梦想,要有精神”。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校长,他有许多的想法,他在不断尝试改革……但是你会发现在这样一所高校里,一个校长也是显得势单力薄的。

  自己从小被梦想着清华,高中也理所当然地选了理科。但是即使在选专业时,仍不知道该学些什么。于是在那本书上画了几个勾:建筑、计算机、管理、电子信息……这就是单纯的没有梦想。按理来说,既然进不去清华我应该选交大,然后在另外几个勾上选一个试试。但是很不巧的,复旦第一个给我打了电话。事实是,我想去清华只是因为它是清华。其实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哪些专业前几年的分数多么高多么难考,这个专业听起来前景也挺好,那么就这样吧。

  在这个轻松的、一往直前的旅途中,你有停下来好好想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吗?或者自己喜欢做什么?高考能冲多远就多远吧,但是这之后,真要花些时间好好想想了。

  不要对大学抱有多大幻想,这里的老师上课会很无聊,这里的制度会让你感慨腐败已经渗入这个滋养精神的殿堂。大学经不起你们太美丽的希望。但是这里却仍然有让你欣赏不已的东西,仍然有许多吸引你的东西。这里注定是你成长的重要一站。正如你会喜欢上名著中复杂而绝非百分百善良的主人公,你还是会喜欢上这里的。

  如今的大二,开始会有一些很强、很好的专业老师,但他们的确是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不怎么会管你。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只是老师,他们还在搞科研,他们有自己的项目,有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不过也会有特例,会有那么几位老师让你觉得这所所谓的名校还是有点实力和仁慈的。第二次让我感觉到她是在一门通识课程里。复旦有几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其中的通识核心课必须修满六门课,分别是“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和“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通识选修课则更是五彩斑斓了。这些课,是我在上大学之前梦想中的体验,聆听大师的讲解,汲取先进的思想,遨游艺术的世界……

  但是不要想得太好,至少目前形势不让人乐观。这些课并不都是好课,比较厉害的教授大部分不愿意带本科生。还有一些厉害的老师会很严厉,让人望而却步。于是每个模块的那么几位“善良”的大师就成了我们每学期选课时追逐的对象。六大模块我只剩下最后一门,五门课中我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一位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向我描述了一个叫做法律和制度的东西,使我的世界观产生了一次飞跃;一位用深刻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向我讲述着电影的艺术,告诉我那别有洞天。

  老师的水平并不是我们选课的全部根据,因为我们还要考虑他们给分的好坏。或许我们早就忘了自己来大学是为了什么,只是想着好的成绩可以让以后出国、保研或者找工作更加有利。这就是在复旦的可悲之处。不,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可悲之处。或许我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退一步说,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复旦人,我们本应该有更好的方式。

  今天的我,埋头苦战于让人头疼的专业课,努力耕耘自己的学生工作,同时也尽情享受着拥有像王德峰这样的老师的选修课。这大概不会让我觉得大学白过。

  主宰着我心情感受的,大部分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没有好的成绩,你会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大学里,学习还是第一位,这点要深深地记住。当你把学习做好了,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不要因为身边一个人可以用十分钟做完、你用四个小时都看不懂答案的作业而感到绝望,因为你可能在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比他好;推而广之,“优秀”仅仅是一个人的特点在更大程度上符合了你们所处时代和区域的主流价值。所以永远不要觉得低人一等或者高人一等。

  迷茫,是我大学前半程的主旋律。繁忙的课程和学生工作有时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可是我又不能没有它们。我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不像高中,有个高考作为终极目标。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人们正在批判的当下教育制度的产物,从来没有真正的梦想。高中其实一点也不苦,因为前路笔直,只要一步一步走,总可以到达自己的终点。

  【回帖】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当前的大学包括整个社会当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问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精神和价值的迷失。

  正如余英时先生说过,中国的危机是文化的危机,早在二十多年前余英时教授就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始终在动荡之中,文化上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共同接受的典范,由于对现实的不满,越是惊世骇俗的偏激言论,便容易得到一知半解人的激赏。一旦激荡成为风气之后便不是清澈的理性所能挽救的。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我们精神、思想上的困惑,大学没有责任吗?大学的老师们没有责任吗?尤其是难道我们在座的大学生们就没有责任吗?

  大学不仅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具有人文关怀和理性精神的专业人才,大学还应该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整个人类解决各类发展当中的问题,为社会提供清澈的思想和理性的思考。

  再说说你们愿意成为怎么样的人。

  我想说的是,毫无疑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以后,在座的各位将成长为社会中间的力量,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的扩大,并在国际事务当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着伟大而又极具挑战性的时代,你们也包括我们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你们到时候能否肩负起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所赋予你们的责任,作为校长,我感觉我的责任更加重大。

  然而恰如那位二年级同学所说的,你会发现在这样一所高校里,一个校长其实也是显得势单力薄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切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中,复旦鼓励每一位学生能够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复旦希望每一个学生保持对复旦的信任和忠诚,更鼓励每个学生个性签名无可替代。复旦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更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勇于承担责任。

  当然在现实中,你们也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选课的攻略,告诉你们如何才能付出最小的努力而获得最高的积淀。但正如有位同学所说,练到GPA却没有学到东西的人是最可悲的。那位二年级同学的文章里也提到:或许我们早就忘了自己来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想着好的成绩可以让以后出国、保研或者找工作更加有利,这就是在复旦的可悲之处。不,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可悲之处。

  我觉得他说的是非常深刻的。我想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哈利·波特,小说家罗琳这个名字大家也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哈利·波特的小说当中充满了梦。

  2008年她受邀参加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发表了演讲。她说,如果给我一个时间机器,我会告诉年轻时的自己,生活不是拥有的物品与成就的清单。你们的资格证书、简历都不能等价于你们的生活,请大家深思。希望同学们能够依据自己内心的追求决定自己前进的路程,并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此外她更希望同学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思他们所思,想他们所想,不要对与自身无关的苦难关上思维和心灵的大门。

  罗琳引用古希腊作家的话说,我们在内心的所得将改变外界的线索,内心的修炼才是大学四年生活对你们最为重要的东西。

  【焦虑篇】我的工作在哪里?

  【发帖】小溪(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级新生)都说在大学里,学好英语非常重要,这门外语如同一块敲门砖。无论是对专业学习、还是以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短期的出国访学,英语好就有很多优势。

  但作为一个被英语学院录取的新生,我却为自己的前途感到一些担心。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的父母为我高兴,但也流露出一丝的遗憾:如果我早生10年并被这个专业录取,足以光耀门楣,这是当年文科里的大热门。可现在风光已经不再。或者这也是所有读文科的人内心都有的一种担心:我们以后就业有什么优势?虽然还没上过一节专业课,但我也知道,作为我们专业学习内容的英语,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都在学习。而且几乎不用靠大学课堂学习,自己拿一本单词书背背,或者到培训机构报名参加培训班,考个雅思或GRE,英语关就算过了。

  报到那天,我遇到过去的一位学姐,她给我的建议是:抓紧时间去学二外、三外,或者选一个别的专业。难道,我的大学生活还没有入门,就要想退路了吗?

  【回帖】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査明建: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所言:“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的需求(what the society needs),但不是它的欲望(what the society wants)。”大学应高瞻远瞩,引领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走向,而不是跟着社会跑。否则就会进退失据,迷失自我,失去了大学的意义。

  谈到外语专业学习,目前“同质化”倾向确实非常严重。全国有1200所高等院校(不包括民办)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大多以毕业生就业为办学目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英语专业的教育工具化、功利化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但是,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恰恰不应是工具型的,而是外语精通、人文学养深厚的博雅之士,有宏阔的国际视野,有比较专深的专业知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学习能力。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说:“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

  如你所言,全国懂英语的人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谙熟中西文化,人文底蕴深厚的高层次英语人才,却相当缺乏。而对上外这所学校来说,就必须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培养高端精英人才的新理念和教育模式。

  目前,我们在总结一个多世纪来中国的英语教育人文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正积极思考和构建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具有人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并准备在2011年新学期开始实施。可以透露的一点是,你马上就将在新学期的学习中,感受到外语学习中浓厚的“人文味”。

  请记住,英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我们培养的是有人文知识、人文意识和人文领域的人才。作为学长,我对新生的告诫是,读大学不应只为谋职、求得一份工作,要从找“职业”转向找“志业”,即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发挥自己才华的一生的事业。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大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