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10元亵书论”看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的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1日 10:48   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江苏兴化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为在班上建一个图书角,发动学生及家长积极捐款买书。张先生给儿子10元钱作为捐款。随后,收到该班主任一封信件,信中称其用10块钱买书是对书籍的亵渎,表扬了捐百元的三名学生的家长。对此,班主任回应称自己太率性致言语不当。(9月20日《扬子晚报》)

  网络年代,一句彪悍的话,极易成为特定个体的标签。就拿这班主任来说,“10元亵书论”甫一曝出,她便被解读为“师德堪忧”的典型样本。继而,板砖与口水齐飞,各种批判接踵而至。事实上,人格多元,绝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那般简单。谁都有表达好恶的权利,但前提是对“言说对象”有一立体而客观的认知。

  那么,如此语出惊人的女教师,到底是怎样一类人物形象呢?从新闻中依稀可以窥得一斑:“由于某学生屡教不会,她自己急得要哭;提议不被家长理解,她也多次哽咽;对工作满腔热情……”若结合上述叙事再加考量,所谓 “10元亵书论”的主角似乎也不那么面目可憎。方法或有不当,言辞或有冒犯,但终究不至于将批判拔高到“道德”、“主义”之层面!

  真正的纠结,其实不在于小许老师出言不逊,而在于此间不具备“教师—家长”协同教育的传统。教师与家长,两者有限的沟通路径乏善可陈:或是家长会形式,校方滔滔不绝、家长俯首听命;或是私下对点沟通,却多半衍生出“私相授受”之嫌。中国式教育,始终是两条线各自运作——— 亲属教育、学校教育,少有协作甚至反而相互推责。

  倘若,家长与教师,能进行常态的真诚对话;倘若,家长对校方日常行事,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倘若,“亲属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共洽,“建图书角”注定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小许老师不会气急失言,围观者不至兴奋莫名。 (然玉)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