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自1994年以来,北大的保安员中已经有300多人考取了大学及以上学历,有的毕业后还回家乡当上了大学老师。北大常年只有不到500人的保安员队伍,却每年有近20人考取学位,原因在于保安队为刻苦求学的保安员大开绿灯,帮他们调整适合学习的岗位和班次;同时,北大的一些课程允许保安员们旁听,一些教授也向保安员赠送书籍和旧电脑,北大工会组织开办的平民学校每年也会给保安员留出听课名额。
这是一则温馨的消息,对于北大的这些保安员来说,他们的未来或许就此改变。我一直很好奇,这些年北大清华保安、食堂员工考上大学的新闻,已经报道过很多,为什么每一次都会引发公众的热议?在我看来,公众对北大、清华保安考上大学的热切关注,其实反映出很复杂的社会心理。一方面,保安作为一种职业,在我们社会代表的是底层劳动者,而与之相对应的北大清华,则是精英或者进入主流人群的象征。
底层成为精英、丑小鸭变身金凤凰,在我们社会总能成为新闻。其实保安和大学生本只是两个职业,或者说人身的不同阶段,但是在当下,保安的社会地位往往是固化的,向上流动的空间十分有限。阶层流动的板结化,当然不至于保安这个职业,底层劳动者向上流动的空间都十分狭窄。而考上大学,尽管并不意味着成为精英,至少离社会主流价值上的成功更近一步。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愈发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人物的“成功”,总能吸引公众的目光。关注的背后,是普通人对自身发展的关切,是公众对阶层流动的渴求。因为北大清华的宽松环境,这些底层校工得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上说,要感谢北大清华。如果这样的事情满大街都是,又何至于成为新闻,就算上了媒体也没有多少人在意。
所以,我时常在想另一个问题,其实还是同一个问题:北大清华的保安是幸运的,但还有成千上万的保安,他们的出路何在。每个人资质不同,受过的教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所从事的职业当然也就有高低贵贱。但这不是绝对的,社会流动的通道至少应该是畅通的。但现实中有多少普通人通过奋斗,实现了阶层意义上的流动,创造了新的生活?
很多人恐怕都想过类似的问题,这是一种社会焦虑。我想,很多在北大做保安的人,应该也想过类似问题:我何时能够像某某一样,考上大学改变命运?对于北大的保安员们来说,只要肯努力有一定资质,考上大学、研究生是很有希望的。关键原因在于,从保卫处到学校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帮助和支持。这也说明,只要有空间有条件,任何普通人都是有发展的可能的。
北大的保安员们是幸运的,他们只要愿意努力,这样的传奇还能继续书写。而更多普通人,他们也需要发展,重点不在于像北大对保安员那样的“优待”,只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要社会流动是畅通的,每个人就都有希望,社会就甚少绝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