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9月,万余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了三尺讲台。施行4年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
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中,90%以上去了基础教育还很薄弱的中西部任教,39%进入县镇及以下中小学。但同时,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回到中西部有些无奈,对执教基层心有抵触,部分省区竟无一人在农村执教。
“下不去”,是否为首届免费师范生的通病,是否意味着政策难点依然未能有效解决,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思路需要调整?
为此,本版今起推出“首届免费师范生上岗进行时”系列报道,调查首届免费师范生的真实去向,探讨政策推行的难点痛点,倾听官员、专家的破解之道。我们希望能与政策并肩前行,为中国教育筹谋点滴。
——编 者
2007年,教育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华东师范大学(微博)、华中师范大学(微博)、东北师范大学(微博)、陕西师范大学(微博)、西南大学(微博)6所直属师范大学重启师范生免费教育。今年秋天,首届10597名免费师范生走出校园,陆续走上三尺讲台。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首届免费师范生既享受了国家的教育“免费大餐”,也遭遇了身为探路者的风险与困惑。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是否如约回到生源所在地任教?各方如何看待这批优质教师资源?他们,能否解基层师资之渴?
近日,本报记者赴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7个省区进行了调查。
“在县城任教已是我的底线”
任教农村学校的仅占受调查总数的4.1%
根据2010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鼓励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今年9月,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0597名首批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
截至9月27日,记者从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7个省区的教育部门采集到了首批当地生源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在17个省区的4821名免费师范生中,就业率超过九成,其中,有41名毕业生违约,约占这些省份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0.9%。另有266人出现了跨省就业、休学、无法正常毕业等情况。
与高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费师范生中,下基层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
本报于今年2月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58.0%的人选择了“省会级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
实际就业情况也印证了半年多前的调查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青海仍然有85名毕业生的任职学校层级尚待确认之外,在17个省区4821名免费师范生中,留在省会城市及地级城市任教的毕业生超过2500名,占比超过51.9%。
因统计口径不一致,浙江无法明确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具体人数。在其余的16个省区中,陕西、江苏、云南、安徽、江西和河北分别有133名、36名、18名、8名、2名和2名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教,仅占16个省区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4.1%;在福建、山西、甘肃、贵州、青海、海南、山东、宁夏、内蒙古和广东10省区,无一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站上农村学校的讲台。“在县城任教已经是我的底线”,一名免费师范生明确表示。
“渗透到偏远地区还需要时间”
“保编保岗”竟让优质生源成“烫手山芋”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批免费师范生也远不能为广大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师资“解渴”。以地处西南的贵州省为例,首届466名当地生源免费师范生成了各学校,尤其是县镇一级学校的“香饽饽”。
在今年3月举行的“贵州省2011年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招聘会”上,2747个岗位和466个免费师范生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数与毕业生数量之比接近6∶1,用已经在遵义县一中任教的免费师范生苟国权的话来说,招聘会现场大家都在“抢人”。
贵州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华坦言,对于“家底薄”的贵州来说,首先要确保这批优秀师资先回到省内任教,“在市、县一级就能被完全吸纳,还到不了更远的地方。随着市、县优质教师的慢慢饱和,这批教师才可能逐渐渗透到乡镇,甚至更偏远的地区,这需要时间。”
在招聘会上只“抢”到一名免费师范生的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普定一中校长朱怀志,多少有些惋惜:今年的免费师范生数量太少,要是多一些,县级中学就能吸纳更多人才。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有些地区,这批毕业生却成为教育部门的就业负担。
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为了保证首批免费师范生就业,各地通常的做法是“双向选择+政府安排”。如果学生没能自己找好工作岗位,生源所在地会提供“有编有岗”的教职。
“你们都不知道啊,安排这300多人真费劲!”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侯铁军道出苦恼。
“侯铁军们”的苦恼是:安排每名免费师范生就业都涉及岗位、编制和钱,各地的教育、人事、财政部门都必须全程参与、具体落实。“由于权限问题,很多事情,教育部门只能协调”。
这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根本矛盾在于新毕业的免费师范生,不自带编制,占用了本地教师和等岗教师的机会”。一名教师道破“天机”:保编保岗的“兜底安排”让本就教师编制吃紧的部分地区“雪上加霜”。而且增加教师编制,则意味着地方财政负担的加重,因此,部分经济状况不好的地区对于接收免费师范生积极性不太高。
另外,“到基层和农村从教意愿薄弱”使部分免费师范生无法通过自由的双向选择实行就业。侯铁军分析说,目前江西基层教师总体上不满编,但结构上失衡,免费师范生只要愿意回来从教,基本可以解决编制和岗位。然而,农村学校基本没人愿意去,毕业生们想留在大中城市。这就造成了尴尬局面:一面是农村师资“不解渴”,一面是部分免费师范生“找工难”。
无法达成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只能由生源所在地兜底安排至相关学校工作。一名地方教育部门官员称:“到最后,不少毕业生的就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从省落实到市,市里再落实到县。”由于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越往下,越难安排”。
“现在娶媳妇都不敢奢望”
待遇和职业前景成是否“留得住”的关键
有了岗位和编制,能否“留得住”,也正考验着免费师范生。
作为享受“免费大餐”的主力,农村学子以高出重点线至少二三十分的成绩考进部属师范院校,梦想着通过读书跳出“寒门”。4年大学毕业后再回到落后的家乡从教,他们既害怕舆论压力,也遭遇着经济压力。
据了解,部分省区免费师范生的月工资多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由于任教学校不能提供住房,大家普遍反映经济压力大。“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在贵阳市第十二中学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张杰开玩笑地说:“以目前的经济条件,娶媳妇都不敢奢望。”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担忧,今后的发展和深造的问题也是免费师范生们关心的焦点。
在调查中,多名免费师范生表示,尽管在理智上认同提高国家基础教育水平需要有人奉献,但在基层从教10年所要投入的成本依然令他们望而却步。长期生活工作在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会不会与主流社会脱节?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较少,业务上会不会与工作在城市的同学拉开距离?对职业前景的担忧也是免费师范生除了待遇之外另一个不愿“下去”和“留下”的主因。
在贵阳市开阳县第一中学任教的高洪就正苦恼着:“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体怎么操作,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方案。”
数据采集:陈伟光、刘成友、赵鹏、贺勇、顾春、贺林平、王伟健、吴齐强、杨彦、钱伟、胡洪江、冀业、赵梓斌、黄娴、刘峰、银燕、王梅、黄橙、毛雷
备注
●图上数据均由各省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
●跨省就业、待履约等特殊情况未列入本次统计
●因统计口径问题,部分省区未按照城市、城镇、农村三个就业层级进行统计
●各地数据仍有可能更新,以各地最新版本为准
●陕西数据包括跨省就业人员;因为统计口径问题,青海部分免费师范生未列入统计;甘肃数据截至5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