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服务社会 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需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3日 19:55   中国教育报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在工作日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上海体育学院的健身运动场所,早上有居民和学生一同锻炼……在上海市杨浦区,高校和居民社区之间的围墙逐步打破。该区正筹划成立“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吸纳汇总更多的共享学习项目,让居民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

  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一方面可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让大学打破围墙,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笔者去过一些发达国家,不少大学没有校门和围墙,与社区融为一体,社区居民可以十分方便地享有大学公共资源。

  大概在10年前,打破高校围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在我国就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那时,高校和社区之间,确有一些互动,包括社区居民共享学校体育场馆、到大学听讲座,还有该地区的中学生到大学实验室参观、借阅图书等。但是,这种共享互动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虎头蛇尾,往往在轰轰烈烈的启动之后,很快就无疾而终。

  缺乏长效机制,是制约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打开高校围墙后,学校的管理成本势必增加,比如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的开放,就需要维护成本,有的高校就因为维护成本问题,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另一方面,高校与社区居民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可供社区居民共享的资源,如讲座等,社区居民缺乏便捷的了解渠道,通常只能是一校一校去打听,这也就降低了社区居民享有大学资源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开放校园必定会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如果开放工作做得好,大学又会担心人满为患。

  日本学校体育资源在开放时,同样遇到我国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日本的做法是利用社会力量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课余和假期,学校体育场地由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由于俱乐部是公益性质,因此,政府会给予俱乐部一定的经济支持。

  笔者以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个公益性的中介机构,来协调高校资源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可以促进长效机制的建设。这个中介机构的作用包括:整合社区中的高等学校资源,列出可向居民开放的项目以及开放的时间;给那些到高校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听讲座等学习活动的居民,办理相应的会员卡。另外,还可在社区中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大学场馆的维护、社区居民到大学享受资源时的管理等。

  在笔者看来,上海杨浦的“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就是类似性质的中介组织,既可整合高校的资源,又可对社区居民的共享学习进行引导和管理,是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模式。

  其实,不仅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可以如此方式操作,对于社区内的所有教育资源,包括中小学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都可以整合起来,在节假日向社区开放,其服务对象不仅是社区的居民,也包括教师、学生——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家离学校远,节假日苦于无体育场馆进行运动。如果有整合教育资源的社区中介机构,只要办一张会员卡,就可在周边的学校场馆运动。这不是盘活了所有教育资源,解决了学校场馆闲置、社会场馆匮乏的难题吗?(记者:熊丙奇)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高校资源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