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昨天指出,有调查指出我国每年约有50万大学生退学的信息不准确。近年来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10月22日《京华时报(微博)》)
每年50万大学生退学,的确令人惊诧了一番。教育部及时辟谣指出每年只有越16万人,数字似乎少了不少,大家似乎应该让这个消息“随风飘散”了。但问题果真这样吗?教育部似乎忽略了在被调查的2011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满意度最低,仅35%。我想这个数据才是要命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退学的确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是欧美国家,大学生的退学率也是比较高的。但问题是不是真如很多媒体指出的,大学生有了理性的选择呢?我想是否定的。让我们看两组数据,一组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英国学费翻倍7万名大学生退学,另一组是从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约2800万退学大学生。但是,英国的大学生退学是因为学费贵,美国的退学却是因为高达69%大学录取率。我国大学生退学又是为何?
要吸引大学生,一个是靠学术的吸引,另一个是为其提供更好的就业本领。但恰恰在这两个需求上,我们的大学普遍显得疲软无力。且不说,学术的腐败已经都涉及到了知名教授与院士,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言,现在我国的大学生与1998年相比多了4倍,但现在的专业涉及、师资力量与当时差不多,并没有相应的提高;而在就业市场上,与我国大学生薪金的偏低不同,美国一个拥有学士学位的大学生年收入是一个只有高中文凭人的几乎两倍,就是说,一生几乎多挣了100万美元。在这些前提下,我国大学生对大学“不满意”,纷纷退学,也就很正常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退学现象虽并非我国独有,但相比于其他国家,我们的问题似乎更严峻,那就是,大学生对大学教育的不满与失望,大学本身所造成的大学生流逝。
正如网友所言,除了一些爱玩的大学生,更多的大学生对如今的大学充满了焦虑,一者学不到什么东西,二来就业前景并不光明。徘徊于两者之间的学生,只能够随波逐流。16万大学生退学,正常背后潜藏着的不正常——大学本身所造成的大学生流逝,是应该警惕的。或许也正因于此,教育部在质疑数字的同时,并没有就大学生的不满加以解释,毕竟光头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嘛!(来源:红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