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玲)“绿领巾”事件尚未完全消退,“红校服”又隆重登场,近来,各地中小学怪招频出,引发公众热议,被指缺乏人文关怀的荒唐探索。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以及对“成人”、“成才”孰重孰轻的思考。
怪招频出 基础教育思维“黔驴技穷”?
前不久,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事件轰动全国,虽然校方称此举是为激励上进,仍难平公众质疑。专家指出,给所谓的差生戴特殊标志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严重伤害,让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是一种人格侮辱,更是违法行为。目前,“领领巾”已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
有评论则指,此举纯属拿无知当“创新”。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只能见证教育方式方法误入歧途、教育思维“黔驴技穷”,在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教育软暴力。
“绿领巾”风波未平,“红校服”又登场。媒体报道,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成绩前50名及进步快的学生,发放“红校服”以区分普通学生,红校服背面印着“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校方称,此举征得家长学生的同意。而就在5天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绿领巾”事件回应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纵观近年中小学教育,“红”、“绿”事件并非个案。近日,网络上又曝出云南某中学为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给违纪学生喝猪奶。虽然事后校方出面否认,但此事仍引起巨大关注。网民调侃称,此举比让后进生戴绿领巾“更有创意”。
由于“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等原因,广州某小学13名小学生被学校送到医院进行智商测试。据悉,此举并非该校“原创”,2010年,北京某中学也曾要求成绩差的孩子到医院测智商。
其实,“怪招”不光出自学校层面,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教师也成为各类“怪招”的“创造者”:“写错一个字拿一盒奶”、“要学生写3000字文章赞美自己”等“另类”惩罚式层出不穷。
超八成人认为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伤不起
五花八门的教育怪招,无一不在挫伤侵蚀学生的自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教育“冷暴力”的反思。“冷暴力”,顾名思义是暴力的一种,但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放任、嘲讽的态度区别对待学生。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微博)认为,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现行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他表示,长久以来,中国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此外,“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并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安文铸曾建议把“差生”、“后进生”从“教育辞典”中抹去,因为这些称谓对相关学生来说是一种侮辱。
心理专家则指出,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有可能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啸认为,类似“绿领巾”事件,是典型的反教育的行为,反道德的行为。“中国教育有一个错误的假设,总是用一种‘完人’、甚至圣人的标准去苛求孩子,这是错误和可怕的。”
为了培养一小批“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失败者”——云南某中学校长曾如是总结当前基础教育弊病。
“我们更要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孙云晓指出,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所谓“差生”。对他们而言,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对待,反而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引导。在以尊重和激励为主的教育中,人们就会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
人文关怀缺失 “成人”“成才”孰重孰轻?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现实却恰好相反。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
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教授熊丙奇认为,其实教育并不需要太多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简而言之,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
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人”。什么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人,把学生培养成人”。安文铸指出,目前,不把学生当人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体罚学生方面已有较大改善,但尚未绝迹。而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如语言上挖苦、讥讽、不尊重、不信任,使学生的尊严和自尊心受到挫伤。
优秀的基础教育不应仅仅是学科教育,它还应包含人文关怀的内容,教导学生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对社会多一份关怀。王啸认为,成“才”一定是要在成“人”的前提下。
分析称,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就应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