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评:操场上能建起什么样的“诚信”考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3日 15:20   人民网微博

  万光武

  11月10日下午,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四黄中学全校1000多名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期中考试。校长表示:“在诚信较为缺乏的现代社会,让全校学生走出教室在大操场上进行期中考试,能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是对学生们上的一堂诚信教育课。”(11月11日南方网)

  操场比教室大,对监考老师来说,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而且考生之间相隔很远,更难以相互抄袭,这确实能像校长说的那样,“能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问题是,假如今后考试时间恰好碰到了刮风下雨、或是严寒酷暑,当操场不能当考场时,用什么办法才能真实地考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呢?

  再者,在操场上考试,即便能验证学生的真实水平,但这种以严防为主的思路,无疑会透支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某种程度上将师生关系变成了“警察与小偷”的关系。很难想象,在漫长的师生共处岁月中,如果他们之间充满的是相互提防、相互猜疑,又怎能良性互动、和谐交流?

  诚信是相互的,也应该是所有人的道德底线,而不是校方居高临下对学生的单方面要求。如果校方从内心就不相信学生有诚信,以至于要把学生当“贼”来防,在如此不信任感的笼罩之下,学生肯定无法意识到诚信是重要的人生信仰,而不仅仅是一种考场规则。理解错位之下,又如何让诚信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操场当考场,这样的“诚信”教育课注定是失败的,更是证实了“无诚信”的现实,同时也显露出教育者的黔驴技穷之态。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从根源上讲,在于教育者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无意识忽略――在他们的理念中,学生就应该是听话的、被管理的,就应该是学校的附庸。但另一方面,诚信品质的养成则必须有平等的人格做基础。可以想象,当校方强势和学生弱势的格局成为常态,二者之间又怎会有人格的平等?如此一来,谁还会把“诚信”二字当一回事?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百度推广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