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0后”大学生重成长体验价值观多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4日 15:21   新闻晚报微博
上海高校举行“大学期间必做的十件事”评选揭晓 晚报制图 邬思蓓上海高校举行“大学期间必做的十件事”评选揭晓 晚报制图 邬思蓓

  晚报记者 李征 张骞 朱蒙雪  实习生 杨晓天 尹聪 报道

  日前,团市委在本市高校举行“大学期间必做的十件事”评选活动,经过各校学生推荐、评选,“谈一次浪漫的恋爱”、“参加志愿者活动”、“申请入党”、 “去 500强实习”、“做兼职赚生活费”和“参加自助游”等入选“十大”。在活动的组织方看来,“十大必做事”体现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总体形象和价值观。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名 “90后”在校大学生,以及多位开明的 “40后”、“50后”大学教授,他们普遍认为,两代人各有时代烙印和成长特点,当代学生的价值观相对更多元。

  大把光阴在手  何不游山玩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大学生对参加自助游热情高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大学正是手握大把光阴的好时光,独自背包上路或是和三五好友结伴同游,都将是属于青春年少的独家记忆。

  小陆是本市东北片某名校财政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他认为参加自助游是必做的事情之一。 “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会很腻,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风光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小陆进大学后,利用“十一”假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杭州饱览西湖美景。最近他又策划着利用下一个双休日和同学去苏州走走看看,领略园林艺术。

  大学生选择自助游,除 “浪漫”、“自由”等理由,也受到钱袋的制约。小夏表示,跟团游有时不得不参加一些耗时又费钱的消费项目,吃住没法儿自己选择,不如自助游来得划算。

  毕业年级学生  想法更加务实

  与低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美好憧憬相比,进入毕业年级的学生对“大学必做的十件事”想法更务实。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蘑菇认为,大学生活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培养和相关经验累积。 “我会把票投给 ‘考驾照’、‘学习一门第二外语’。”蘑菇说,私家车的普及使驾驶成为基本能力,但工作以后会很忙,估计没时间学开车,倒不如趁寒暑假考出驾照,他就在高三毕业的暑假考出了驾照。至于第二外语,蘑菇觉得学语言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文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能在求职时成为优势。蘑菇曾学过一段时间西班牙语,但遗憾的事,因当时太忙没有坚持下去。

  蘑菇说,他毕业后想到大型外企工作,因此格外看重在500强企业实习的经历。 “一来可以提亮简历,对求职有帮助;二来在实习中提早接触职场、了解环境;更重要的是去500强实习帮助了解自己,明白究竟适合怎样的工作、擅长哪些方面,这些都能帮助自己及时调整求职方向。”蘑菇是个 “行动派”,他从大一暑假就开始实习,曾先后在渣打银行、联合利华、德勤等知名企业实习过,这些经历也为他目前的求职打下较好的基础。

  大三学生小夏表示,四年大学不可不拿奖学金。“奖学金,尤其是人民奖学金经过各方面综合考评,一般都奖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拿到奖学金是对个人能力的证明”,小夏说,她在上学期获得国家级单项奖学金,本学期的目标是更权威的人民奖学金。

  大学生看重独立成长体验

  有意思的是,一些选项如“做兼职赚生活费”、“谈一次恋爱”等,因其背后所蕴含的 “成长体验”而受到大学生重视。大四学生蘑菇大二时曾为教授打零工、发放市场调研的问卷。他表示,拿到钱的时候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经济开始独立了。 “自己赚钱后更能体会父母赚钱不容易,以后花钱也就不会大手大脚了,这样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理财观念都有一个比较正面的作用。 ”蘑菇说。

  至于谈恋爱,蘑菇认为这能促人上进。他认为,恋爱可视作一种准婚姻模式,谈恋爱能让人学会怎么了解一个人、接近一个人、照顾一个人。 “当男生有女朋友后,会希望自己更优秀更有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成长”,他半开玩笑道, “没谈过恋爱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教授看学生

  “40后”教授

  率真表达、自立担当

  凡事未必要争第一,切记学会做个好人复旦(微博)大学顾晓鸣教授属于“40后”,他认为,从大学生们选出的“十件事”可以看出,他们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顾教授说:“如果故意作秀,‘入党’和‘做志愿者’肯定会排在最前,但事实并非如此。从社会学角度讲,人类多多少少会有些‘伪装自我’,但从榜单看来,大学生们作秀、掩饰的成分明显减少了。 ”

  顾教授认为,“十件事”较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其中有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对社会责任和政治生活的要求,有对工作待遇和薪酬的考虑。这其实代表了一种比较好的趋势——年轻人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年轻人对自己的人生有负责的考虑,渴望自立,这也减轻了父母和社会的负担。

  顾教授坦言,如果当年让自己选择十件事,肯定会跟现在差别很大。首先,上一代人在填写表格时会“装傻、”“说假话”,不敢表露真实想法。顾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小时候老师布置我们写国庆体会,当时国家分配每家一只鸭子,我写了吃过鸭子后的感受,结果被老师批评为修正主义。那个年代,大家不敢表露一些所谓物质性要求,没人敢说要求高工资,甚至没人敢说要求留在大上海。 ”

  顾教授认为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比较单纯一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大学生们对学术有着更高的追求,渴望在所学专业上有所建树。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同样有学术追求,但可能“比较‘实惠’一些”。顾教授说:换个角度想,“实惠”也没什么坏处,想进“500强”并不简单,这需要学习更多知识,付出更多努力和汗水,这些想法其实也在推动他们进步。

  “50后”教授

  选择更多受环境影响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近日在人人网上发表一篇日志 《上大学要做的40+5件事》,寄语大学生们能做得比前辈更出色,此文也在复旦引发了热议。高教授今年54岁,属于大学在校生的父辈。

  高教授列举的前40件事均和学习相关,如能自己主动去读10本专业书,主动阅读10篇本系老师的专业文章,记住所学专业内10位专家的名字,记住你感兴趣或你所敬重的10位先生的出身和师承关系等。

  在此之外的5件事则和当代 “大学生必做的十件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多为课外生活。如第41件“家在本市的同学最好也住校,家在外地的同学最多一周给家打一次电话。住校了,每晚宿舍熄灯后就能神聊一小时,学术的火花,老师的德行,同学的交情,你我的隐私,都是大学生活的最好插曲和一生记忆。 ”

  第42件“最好能谈一次以上及其两次恋爱。大学之恋,能让青春不再空白,哪怕后来分手。换言之,没被人追求过的和没主动追求过别人特别是没失恋过的大学生,那就算没丰富和复杂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日后没得桃色谈资,老了没得粉色回忆。 ”

  第43件事就是打点零工。开始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能不要家里的钱就不要。逼自己去打零工,打到身心疲惫,打出生存体验,一般的中国学生基本不干,所以谁做谁就赚了自我求生能力。一句话,没打过工的大学生活,如同没失恋过的青春心路,那不叫上大学,只能叫读高四、高五及其高六高七。

  “把大学生认为的大学十件事,同高蒙河教授写的‘上大学要做的40+5件事情’放在一起对比看,十分有意思。 ”今年55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用自己的语言对两者分别概括,“大学生评选出来的十件事儿,有这样几个特点:与时俱进的国际化;中国特色的政治化、为某职业的功利化、显示自我的形象化;而高蒙河教授的‘上大学要做的40+5件事’则有老气横秋的专业化、温馨浓郁的伦理化、传承儒学的中庸化这几个特点。 ”

  冯玮认为,两者在观念和思维上的差别十分明显,大学生的选择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学生的选择几乎不涉及专业学习,但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后者因为生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比较传统,更注重专业思想,坚持学术第一,强调道德伦理。“两者比较,能够看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的多元化。 ”

  冯玮表示:“我同意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读书,但不一定要限制在专业书上。我认为本科生阶段,大学生应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多读经典,加深自己的底蕴。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有强烈的社会道义感和责任感,关注社会动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90后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