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主题为“教育,因你而改变”的第四届新浪2011中国教育盛典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璀璨绽放,600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出席今天的盛典,揭晓2011年度十大教育新闻、领军中国教育人物、微博风尚大奖等重要奖项。新浪中国教育盛典成功举办三届,凭借强大的号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它已成为国内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教育行业评选活动。以下为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微博)先生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娄雷:欢迎大家光临2011年新浪教育盛典,在下面的时间当中为大家对话的是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主任。白主任先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白章德:大家好。
主持人娄雷:一直以来在访问中问起关于中国留学生到国外留学的问题,作为国际交流很重要的组织,不仅要把中国留学生介绍出去,要有很多中国学生到国际读书,我们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留学府服务中心主任白章德谈留学规划媒体来源:新浪教育
白章德:这个问题恰逢其时,我们教育规划当中,做了明确的承诺,说要准备到2020年我们中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数量达到50万人,要达到50万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从现在的数量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这就是你刚才问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做这方面的工作呢?是,确实是如此。这首先是国际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第一个,现在我们也都知道,你刚才说你不问我这个问题。
现在各国都是中国学生,是一个最大的外国留学团体,在其它国家全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他能够持续下去的话,一定要走一个双向交流的原则。有来非往非礼也,你只来我不去能交流长久吗?不能长久。发展长久的,最好的方法大家可以互相往来。
在这方面,最近中日韩三方,推行了一个亚洲校园计划,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规划。这个校园规划,它这个计划规定,三国中间校园可以互相打通来进行学习的。我认为对这三国的年轻人交往,提供很好的基础。现在在探讨的阶段,下一步推开了之后,会对三国的不论是经济,还是国民的心理,还是年轻学生之间学习的视野,都会有很好的发展。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另外一点,我给你们介绍,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大量中国的高校到国外去做展览,一个方面是宣传中国的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年轻人,包括一些家长对中国高等教育几乎没有任何的了解,我们出去一方面做个宣传,另外一方面,也为这些学校在这些国家,招收所在国家的学生,做一个铺垫,或做一个宣传。
那么有的学校就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我认为这个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不能指望有一次就有多大的成效,但是长久坚持下去一定有好处的。这方面还需要国民要有这个意识。
将来大量的欧美学生也好,亚洲学生也好,非洲学生也好到中国来学习,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见了特别是孩子们见了他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是一件常态的,这个是我们最期望的。
主持人娄雷:我们现在年轻人出国留学越来越理性,不仅是去国外混一纸文凭回来。单有一纸文凭就变成海待,大家到国外读书最应该学到并且能够把它带回国的是什么?
白章德:当然是本领。本领是谁都剥夺不了的,我个人认为“本领”两个字实际上很简单,内涵非常丰富。本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校或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书本知识,这个不是知识的全部。另外一个,我们怎么样立足,怎么样做人,甚至于我们动手的能力,这都算本领。甚至于你对国外的观察,对外国的了解,这也是本领。本领是多方面的。年轻人要把本领的眼界看的更宽一点,包括我们的家长把它放的更宽泛一些,学生只要把一门学问做精,都是未来很好的本领,这点一定要充分的相信孩子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主持人娄雷:我记得上次采访您的时候,您提到留学低龄化问题,今天要问同样一个问题。2011年这一年要过去了,留学低龄化情况是不是更加明显?
白章德:低龄化我认为现在不能这么说,低龄的学生人数在增加。在我们留学生在我们出去留学的人数当中属于增长的趋势,至于将来会不会有什么拐点不再增加,我们也不希望这么多小留学生飘洋过海离乡背井,有待于我们把国内高等教育怎样做的更好,这个也是对我们高等教育的一种期待。
主持人娄雷:2012年您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白章德:2012年我们想重点就是你刚才提到的,我们怎么样推广中国的高等教育,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点。下一步,把中国的高等教育能更好的向世界推,特别是向世界发达国家推,这一点要让他们有更好的了解。
第二,明年是我们留学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在此我也希望我们的网友,明年过后到我们新址办理留学有关的手续。明年对我们来讲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因为我们要在新址上正式接待留学人员,意味着我们接待的模式,工作方式的模式,还包括我们的理念,都要发生一些转变。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我们在努力的改变我们自己,来符合我们留学生的更多的期望。更能够让我们留学生对我们的工作能够更满意这是我们明年更大的期待。
主持人娄雷:希望在明年2012年新浪盛典上听到您的好消息。感谢您来到我们演播室做交流,感谢网友的关注,谢谢大家,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