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新鲜、太有趣了!”昨天,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部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戏剧”课,来自斯洛文尼亚的特教专家维罗妮卡让同学们用表演来讲故事,用表演来解决同学“苗苗”心情不好的难题。过足了“戏瘾”的同学们纷纷笑着竖起了双手大拇指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还可以这样上?
昨日上午9点,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聋生部,八年级班的同学像往常一样准备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宋晓琴却把一位金发的洋老师带进了教室。“大家把书桌搬到外面,今天我们要请来自斯洛文尼亚的维罗妮卡老师给我们上课。”宋老师的手语让大家兴致高昂。
“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游戏,两人一组,其中一个人的头跟随另一个人手的移动而移动。就像这样!”维罗妮卡和负责英文翻译的王宣博士首先做起了示范,不等宋晓琴翻译为手语,同学们已经明白了洋老师的意思,个个跃跃欲试。接下来,在维罗妮卡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模拟房子、飞机,用造型讲述学校生活,分组虚拟一个同学“苗苗”,并想象她的个人信息,解决她心情不高兴的问题。同学们的超强模仿力和创意活力让外国老师赞赏不已。一个多小时的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戏剧背后的心理学
洋老师维罗妮卡现在的身份是斯洛文尼亚Taka Tuka儿童发展中心主任,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这种上课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戏剧表演环节让他们表现出来,最终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今天设置的环节中,我们假设了一个他们的同学‘苗苗’,她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要让同学们帮助‘苗苗’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身处地去思考解决办法。最后,同学们不但找到了‘苗苗’心情不好的原因——‘学习压力大’,而且帮她找到了向亲人诉说来减轻压力等办法。”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虚拟人物呢?维罗妮卡表示,这应用了教育心理学上“心理投射”的原理,“我们先让同学构建了这个虚拟人物,这时同学们就会自动投射上自己的影子,而‘苗苗’心情不好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不让学生直接讲自己,而是帮‘苗苗’找问题,这是一种让同学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更安全方式。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新闻名词
“教育戏剧”:指在组织者有计划地指导下,以人的活动天性为依据,大量采用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接触中发挥想象、表达思想,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和心智能力的授课方式。这种教育方法在培养特殊儿童的综合能力方面成效明显。
新闻人物
成都博士王宣:拉来10万欧元赞助
据了解,中斯青少年教育交流项目——“戏剧:沟通的桥”计划已获得欧洲议会下属机构10万欧元资助。成都友协和市外办推荐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成都大学两所学校作为项目中方合作机构。
在斯方的项目负责人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她是中国教育部公派卢布尔雅娜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王宣,由于王宣本身也是成都人,而卢布尔雅娜市与成都有着30多年的友城关系,经过讨论双方决定选择成都的机构进行合作,卢市政府也作为名誉成员机构参与其中。
据悉,本次斯方特教老师访问成都后,还将继续开展教育讲座和工作坊,推广教育戏剧理论,以及其在聋哑学生教育中的实践。据了解,明年,成都的3位特教老师和10名学生还将与斯方进行互访,进一步促进教育戏剧这一先进教育方法在中国的推广。
洋老师维罗妮卡:将教育戏剧在蓉推广
本身是斯洛文尼亚聋哑学校专职教师的维罗尼卡,已经与聋哑儿童相处了20年,她也是教育戏剧身体力行的倡导者。“全世界聋哑儿童的学习难点是相通的,知觉途径更少的他们在学习中需要更具体、更简单的信息,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而教育戏剧既具体又简单明确,引入这种更主动、更直观的体验式教育方法,对于成都的特殊儿童而言就格外有意义。”(记者: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