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梦卓、姜明明)英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全球无数人。如今,“中国版霍金”的故事正在吉林省长春市上演,感动无数网民。
197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王甦菁,出生时因难产引起的“脑缺氧后遗症”成为命运赐予他的魔咒,然而他没有放弃努力,刻苦钻研,现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不仅如此,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成为2011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全球邀请的10位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之一。
这一事情经网络传播后被很多网民热捧,网民们称呼他为“脑瘫博士”、“中国版霍金”的同时,更被王甦菁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将他视为榜样,不少网民表示“他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奋斗中的人”。
不向命运低头 自强不息终成博士
在吉林大学前卫小区的计算机楼里,一位身材瘦弱、依靠助行器走路的青年人十分引人注意。他就是王甦菁,一位脑瘫患者,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右腿、右手基本失去功能,行走要靠助行器,坐下需要将双腿叠起以控制抖动,写字、操纵鼠标、敲击键盘只能用左手。
“我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抢救,家人给我起名为‘甦’,意为死而复生。”王甦菁说,由于他发音不清,行动不便,从小到大,学习上遇到很多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通过抓象棋子、抓玉米粒来锻炼握笔写字,右膝下绑着沙袋来稳固身体,防止摇晃。由于手抖写字慢,王甦菁每次考试都答不完卷。“眼看着那些题我都会,但是就是答不了,心里着急呀!高考成绩不好,就在老家上的电大。”
据了解,王甦菁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源于高中时从好朋友那儿借来一本《BASIC》语言。在没真正见过计算机之前,他已经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其有了很多了解。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学校、单位等提供的公共电脑有限。“哪有人能敢让我一个残疾人用他们的电脑啊!后来我外婆他们凑了一万多元钱才给我买了台286电脑。”
1997年王甦菁编写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入选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全国总决赛,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单独接见。当时谁也没想到,邹家华之后竟然成为王甦菁的伯乐。
由于写字慢,王甦菁考研(微博)考了几年都没过线。在几近绝望之时,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邹家华写了封信,表达了他想继续深造的想法。幸运的是,邹家华因此联系到了几所高校,他们愿意破例为王甦菁单设考场。最终,王甦菁圆梦来到了吉林大学读硕士,之后接着攻读博士学位。
刻苦钻研获国际学术界认可
王甦菁在导师周春光教授指导下,已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4篇SCI(这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检索工具)期刊文章;他还是“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2000年被全国总工会、教育部、科技部、人事部等五部门评为“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22岁时通过自学以高分通过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国内年轻的工程师……不仅如此,作为国内唯一的受邀者,王甦菁在2011年10月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生物识别大会,大会的博士生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0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
据周春光介绍,王甦菁学术做得相当不错,在国内青年里是非常出色的。“他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一点也不自卑,特别愿意跟大家联系,心态好。他也做不了什么休闲运动,每天就是学习,写论文、看论文。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比较好的论文。今年准备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每年计算机领域的也就两三篇能获奖,难度也挺大。”
王甦菁的同学们说,王甦菁一直以来都与国际上该研究领域的最高人士保持联系,他们通过网络交流、研讨。“2009年的时候国外就邀请王甦菁去参加他们的生物特征识别会议,但是当时他们不给提供资金,就没去上。今年那边又主动给王甦菁发邮件提出邀请,并支付1500美元的食宿费。”周春光说,美国也有学校希望王甦菁出国继续深造,但是身体原因始终限制着王甦菁的发展。
“现在就想找个好工作”
记者来到吉大南校区计算机楼前,看到王甦菁驾驶助力车通过无障碍通道,看门阿姨帮他把车停在楼梯后侧。看着王甦菁艰难地前行,记者总想上前帮他一把,但他都会笑着拒绝。学弟陈前说,王甦菁自己能做到的事情都不想麻烦别人,他的父母原来是江苏那边的公务员(微博),现在三个人生活靠的是父母的退休金。生活很是拮据,看病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他们仍然自强自立。
王甦菁说,近期的愿望就是博士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我想找一间好一点的高校继续做学术,但是那样的地方都喜欢招有留洋经历的人。加上我写字慢、说话慢,也没法教课,只能搞研究。前段时间往几个非重点高校投过简历,都被拒绝了。现在为自己的两篇学术会议论文做后续工作,为就业增加砝码。有时候要到5点才睡觉,睡两三个小时之后继续干活。”
王甦菁说,希望国家在制度上、政策上给残疾人多些照顾,让有梦想的残疾人也可以顺利地上学、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