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严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0日 15:29   新浪教育微博

  由奥鹏教育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远程教育盛典于2012年1月4日在深圳东部华侨城茵特拉根酒店国际宴会厅举行,本届盛典以“open•百年•力量”为主题。全国远程教育界泰斗、专家、网院院长、电大校长、知名媒体等八百余名嘉宾共聚一堂,新浪教育频道对本届盛典进行独家网络媒体报道,以下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主任严冰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到深圳,和各位一起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奥鹏远程教育中心2012年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对光临年会的各位嘉宾、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对各位嘉宾、各位同仁长期以来对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及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多方面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力量”。我想就此谈五点看法,仅供各位研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时参考。

  第一,在教育部于上世纪末启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及其潜力。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振兴我国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这些年来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其中有个非常突出的进展,就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出现与发展。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的缘起及进程,以前在不同场合已经讲过多次,今天不具体说了。我曾多次强调,对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及其意义,包括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曲折,应该放在中国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进程,放在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全局中,包括国家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考察,会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判断。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基本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公共服务体系日益清楚地呈现出的发展态势看,现在应该更多地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公共服务体系的出现及其发展进程的意义和影响。公共服务体系在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新兴的现代教育服务业的一种全新模式也逐渐得到社会认可。

  我认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进展,是着眼于今后的发展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比如,它改变了办学机构资源与服务“自建自用”的模式,创建了为各类办学机构和学习需求方提供“共用”服务的模式,推动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它从学校概念下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拓展到社会化、第三方的学习支持服务,为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式的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奠定了基础;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机制整合资源与提供服务,形成“供户群”和“用户群”的市场对接的教育服务运营系统,创新了远程教育社会化服务的体制与机制。尤其是近年来对于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新模式、新机制和新领域的探索,都取得了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探索成果。服务对象逐步从高等教育的求学者拓展到各类社会人群,服务地域开始延伸到广大城乡社区和行业企业,并为逐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打下了良好基础。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和优势还没有能够充分显现出来,但我们有理由期待,公共服务体系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而独特的功能作用。

  第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特别是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为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动力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其中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根据这样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对继续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强调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而在谈到“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时,特别强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教育规划纲要》还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最近召开的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对继续教育及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刘延东国务委员在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已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必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政府统筹,发挥学校作用,动员各方参与,推进继续教育实现更大发展,并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建好开放大学。可以预期,主要面向各类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将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要实现《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显然是个必然的“路径选择”。以利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我曾多次提出要“审时度势”,而且“度势”可能比“审时”更加重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该特别关注五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进程,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不断增长和急剧变化的趋势。二是以《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为标志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启动,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的趋势。三是国家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几年前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方便公民自主学习”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显然不仅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仅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设施基础,也为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更加及时、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创造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发展空间。比如为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化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包括专门的教育资源提供方、教育服务运营商、网络信息系统供应商、硬件设施及技术承包商等,分工合作为用户和学习者服务,构成了现代远程教育“产业链”。几天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路线图和主要目标,提出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全面增强互联网产业对消费、投资、出口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对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对于现代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应该能够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四是国家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等服务事业的趋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专题中,明确提出网络教育作为现代服务体系中的五大应用之一,把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服务业作为重点目标。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在明确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的同时,指出“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这为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教育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五是广播电视大学或者未来的开放大学致力于在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独特功能作用,在教育发展大格局中推进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这里可以重申我在几年前提出的看法:现代教育服务业及公共服务体系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未来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基本格局,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有可能成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当然,公共服务体系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又取决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水平。

  第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在内部、外部发展环境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启动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社会及教育转型期的许多较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都有比较集中的反映,今后还会强有力地制约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

  我曾说,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个“应运而生”的“早产儿”。事实上直到今天,都还不能说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环境已然成熟,许多基本问题仍未真正解决。我们又不能坐等发展环境完全成熟了再推进相关进程,因而还是不得不面对因为发展环境不成熟而必然导致的各种问题,通过持续的努力促使发展环境逐步成熟。我在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启动不久时曾谈到,由于不可避免会碰到的体制障碍及观念、机制、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与运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这里所说的利益冲突并不只是指经济利益,更指相关各方不同的利益关切。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在开创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会为突破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新的契机和空间,但恐怕不能奢望那些问题会轻而易举地迎刃而解。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战略转型期”必然同时是“改革阵痛期”,中国教育要真正实现转型,有太多难题有待破解,注定是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阵痛不可避免。现代远程教育的战略转型同样将是始终伴随阵痛的过程,其“烈度”甚至可能在相当程度上超出实际承受能力,公共服务体系也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期”--理念的交锋,机制的碰撞,利益的博弈,文化的冲突,可能还要加上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冲击等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会碰到许多阻力,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比如:

  ----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或者可能发挥什么独特功能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功能作用?社会教育需求,包括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行业、企业培训体系的建构或再造,尤其是学习者对于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的需求,正在和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公共服务体系怎么才能主动适应需求,包括培育和引领需求?

  普通高校面向社会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应该可以断定将逐步出现许多重要变化,不太可能是现阶段网络教育的简单延续。比如高校继续教育看来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会获得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变化?教育部日前印发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规定,《大学章程》应当载明的内容包括“学校实施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性质、目的、要求”,大学章程对远程教育会有怎样的影响?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今后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作用,又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政府在终身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是个全球性的课题,各国基于不同国情自然有不同的政策选择。研究表明,终身学习对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各国政府在终身学习的组织、管理及资金投入等方面扮演的角色在进行深层次的转变。有学者还指出,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不是在现行学校教育制度顶部“加上”成人和继续教育,而是国家在整个教育制度发展途径上的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看来,政府在终身学习中扮演的角色,至少不能简单移植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我国政府部门恐怕还没做好准备,还得有个充满冲突甚至伴随着痛苦的探索过程。早有学者指出,如果从制度供给的角度考察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热点问题,会发现许多问题背后都存在制度供给的缺位问题,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同样如此。而且,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设计不可能“单兵独进”,和整个教育改革制度设计及其他制度安排必须“耦合”,因为“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的。否则,精心设计的制度很可能高度不稳定”,这又涉及到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或者制度冲突问题了。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为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其独特功能作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曾经借用比较时髦的说法,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将直接决定未来远程教育包括开放大学“价值链”和“生态圈”的形成。那么,以利用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怎么才能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和引领者?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又有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许多难题显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探索。

  具体到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广播电视大学正在谋求实现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如何通过“新一轮教育改革”推进新一轮发展,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的探索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都有许多难题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破解。根据国家开放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基本架构和发展进程中,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然还有待于凝聚新的共识。包括公共服务体系有没有可能为国家开放大学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合作提供一个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将继续为普通高校的社会化办学提供支持服务,同时可以断言,未来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将越来越依托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创新机制。

  第四,要在中国社会和教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在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发展的大格局中和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的战略层面,深入研究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自身能力建设。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许多方面都日益凸显出“不适应”。近两年,关于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谈得比较多的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战略转型。即由主要和普通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合作,为高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提供校外支持服务,转向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二是布局调整。根据战略转型,调整战略布局。要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教育需求,更加广泛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更好地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行业、企业培训体系的建构或再造,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撑。三是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必须正视自身各个方面日益凸显的“不适应”,包括“转型”过程中内部和外部出现的各种矛盾,认真研究和抓紧解决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当务之急,是围绕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脚踏实地,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自身能力建设。四是机制创新。什么叫机制?机制最重要的是各种相关因素的关系问题,以及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矛盾和交互作用的过程。机制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关系问题,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比如在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协作组于2003年召开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中央电大校长张尧学教授有个非常重要的讲话,阐述了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意图和思路,其中谈到: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我们有两个方式: 一个是计划体制,另外一个是市场机制加政策引导。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达不到效果,一开始我就强调: 产权分明,整合资源,引进公司运作机制……”我理解,这里强调的是,后来经常讲的提供第三方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尽管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纠结”,但在新的形势下恐怕还是要坚持这样的探索方向。

  关于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的自身能力建设。“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表现形态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诠释。对于远程教育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主动适应日趋广泛且处于急剧变化中的社会教育需求的能力,特别是满足社会成员渐趋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综合能力--包括软件、硬件,包括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以及对于各种“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等。“能力”显然是动态的,今天还算适应,明天就不一定适应了,我以为,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自身能力提升已经明显滞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要继续推进学习中心建设,提升学习中心整体的管理与运营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心系天下求学人”的服务理念,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的能力,最终是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终端--学习中心实现和集中呈现出来的。当前要特别重视学习中心、尤其是示范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要通过示范学习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和“数字化学习示范中心建设”等项目和课题的成果,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向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方向转型,重点探索数字化环境下适应各类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建设、运营与管理的模式和机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习中心建设、运营和管理中的相关难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思路,从而拉动、带动所在区域或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营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学习中心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总体运营质量和发展水平,夯实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基础,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以及对于学习中心的综合支撑能力。在各地及行业、企业建设若干直属学习中心,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但从思想认识到实际操作,现在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对公共服务体系及学习中心的支撑能力建设。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自身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升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在支持服务、资源整合、运营管理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对于学习中心的综合支撑能力,不仅要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更要着眼于发展的需要。

  公共服务体系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许多迹象表明,“人”的问题很可能成为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制约因素。在前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张尧学院士谈到“我们的网络教育缺什么”时,首先指出的是“我们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家几乎没有”。面临战略转型的远程教育,从教学到管理,从技术到服务,再到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堪当大任的所谓“领军人物”,人才的匮乏的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人”的不适应看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积极探索员工成长和发展路径,示范学习中心要成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人才培训基地及人才储备基地,为相关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和岗位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并为逐步形成从业人员的能力标准和成长路径提供实践依据。

  信息技术跟踪、集成与应用能力建设。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本来就是远程教育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办好开放大学”,从教育信息化角度看,可以说就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人解读为信息化和工业化共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两者的要素、手段和形态从相互结合、渗透到彼此相融,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相互作用过程。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和怎么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公共服务体系能否和如何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教育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五,未来远程教育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合作,相关各方进行不同层面和形式的合作,是远程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势和更有创造性的探索,不断拓展合作范围和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形成新的合力。

  要继续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继续推进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合作,拓展和深化与试点高校合作的内涵,不仅在高等学历教育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紧密的合作,更要积极探索与试点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领域的合作,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成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平台。要更加广泛地与行业、企业、系统合作,共同探索为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行业、企业培训体系的建构或再造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撑。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元化,学习者应该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国家也有责任和义务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进而实现既定的教育发展目标。我很早就指出,第二家、第三家及至更多公共服务体系的出现是个必然趋势,和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既是竞争的关系,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也有合作的关系。后来我又说,将会出现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业型、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四年前在云南丽江举行的奥鹏年会上,我曾谈到,区域性、行业型和专业化公共服务体系或者“数字化学习港”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首先,表明建设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城市、学习型行业有这样的广泛需求,证明公共服务体系确实是有其独特功能作用的,这也是社会可能接受公共服务体系或者“数字化学习港”的理念与模式的现实基础。其次,这些公共服务体系的出现,总体上有利于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可能的行业的形成。第三,这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尽管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无序状态,也可能会出现地方保护或行业割据等问题,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第四,根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规律,总的趋势恐怕还是要有机“整合”或者“互联”的,开放、共享、合作、竞争,应该是未来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几个基本特征。我们要认真研究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和对策,加强与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合作。 再就是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相关各方的合作,关键在于理念转变和机制创新。

  我最近写了一篇短文《求同存异》,说在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进程中,各种意见的交锋和各种力量的博弈注定将贯穿始终,必须充分讨论并充分考虑各方诉求,但要想形成共识和合力,恐怕还得不断地“求同存异”。而且,“求同存异”本身可能就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还是那句老话,希望各方面都能表现出更多的大局观和前瞻性,破解相关难题需要大智慧,有时候可能还得有所谓“不争论的智慧”----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还谈到,电大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在特有国情条件下形成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在国际上也算“独树一帜”。普遍认为电大的优势突出体现在系统整体功能作用,但近年来其系统优势在不少方面似乎有所弱化,经过数十年发展所“蕴蓄”的变革需求可能也空前迫切。各方基于不同考量与诉求,有不同“路径选择”是很正常的。如何和能否实现“求同存异”,对相关各色人等,尤其是必须作出决断的不同层面的决策者,看来是个比较严峻的考验。我想,中央电大或者说未来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可能同样如此。

  最后,还是用我前几次年会发言的结语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我们所从事的是前人未曾尝试过,因而也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事业。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以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勇气、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更有韧性的努力,努力开创新的局面。根据这次年会的主题,还可以加上几句,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要不断地熔铸力量、凝聚力量、提升力量、显示力量。谢谢大家!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低龄留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