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孩子得了“三好学生”称号,家长并不感到惊喜,因为一个班光得“三好”的就有一打不止,再加上进步之星、体育之星、阳光少年等等表彰,几乎人人都有奖!对于孩子一学期的表现情况,很多家长心态复杂:既希望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拿奖,又希望这样的奖不要太多。“正是升学需求和家长的这种‘要奖’心理让学校在评奖问题上很难办,有时不得不增加名额顺应‘需求’”——南京一位知名小学负责人坦率地表示。(1月15日《扬子晚报》)
从学生评奖的争议中,能看到一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左右两难。早就有“三好学生”评选存废的争议。主张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整齐划一的三好学生评选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选拔式的评选使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赏识和激励;第二,在应试教育绝对性地偏重智育,智育又绝对性地偏重学习成绩的现实语境下,所谓“三好”已经变成“一好”——学习好——成绩好。这样即便是“三好”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在2007年,南京市鼓楼区率先在小学彻底取消了“三好学生”评选,而代之以“合作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自理之星、希望之星、自强之星、创造之星、读书之星、环保之星”,这让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都能得到赏识,让每个孩子的发展潜能都能得到发现,这无疑符合因材施教、顺应个性发展、多元化评价的教育要求。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走样了。第一,区里取消了区级的三好生,各个学校却大幅度提高了校级的三好生名额;第二,本来是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发掘每个学生优点、激发每个学生潜质的单项评奖,家长却不满意,认为失去了评奖的意义。为什么?一言以蔽之,衡量所有评奖含金量的依旧不是素质教育的多元化需要,而是应试和升学的需要。换句话说,在应试教育、升学率需要作为一个硬性的评价指标和成长出路不改变的前提下,任何评奖的价值和含金量只能由此决定。在上一级学校看来,依旧是“三好学生”“学习之星”有分量,其他诸如“自理能力”“合作精神”“创造能力”“环保意识”并不能为升学加分。再说得明白一点,升学的评价体系只看学习成绩,并没有为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供上升通道。所以应试教育的选拔方式不改变,“三好生”评选不论是存、是废、是改都没有意义。
所以说到底,评奖的异化和评奖的争议,反映的是多元化的培养教育方式与单一的选拔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水火不容。还是那句话:不下决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没有出路。(本报评论员 麦小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