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月份的时候,省属媒体情不自禁,争相报道“我省今年高考录取率有望达到70%”。前阵子在山西电视台做节目,《第一访谈》主持人吉仙红再次提及这一话题时,发言嘉宾并观察员都喜不自胜,纷纷予以肯定和赞扬。
笔者对此却既不赞同,又不惊喜,浑如没事一般。不赞成原因,是该数据为招生总计划数除以报考总人数算出来的,完全无视实际情况,换另一种方法算,我们甚至可以自豪地宣布:北京、上海90%的录取率不值得牛 ,山西已然达到了100%。证据何在?去年9月下旬高考补招,省属及外省院校开出的总计划数超过3.8万个,填报志愿想读大学的考生只有3万多一点,其中包括数名总分100分以下的学生。即使将填报志愿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一网打尽”,依然不能完成招生计划。
并且,去年我省的高考报名和招生录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复习生数量众多。复习生所占比例高一直是山西考生的一大特色。因为今年实行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绝大多数复习生担心教材和考试内容变化大,所以去年能走即走,不作任何犹豫和停留。二是实行地方保护。以前在招生过程中,只要正规院校提出追加计划,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手续,我省即会批准。但去年条件开始变得苛刻,要视城市好坏、学校优劣而定,多数院校的追加计划都不被批准。三是媒体围追堵截。去年招生期间,有媒体曝光某些高职高专院校采取先缴费后录取策略,深入乡镇网罗生源,主管部门也积极配合,一方面严加痛斥,一方面重申纪律。其实,除了少数几间学校“守株待兔”管用外,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为生源所困,高考甫一结束即被迫四处游走,巧舌如簧诱学生上钩。
不惊喜则不仅因为无喜可贺,更由于有悲哀堪叹。一叹学校寡廉鲜耻。本来都是公益单位,从事基础性工作,以服务社会为己任,非要把自己弄得人五人六、花枝招展,沽其名,钓其誉,逼迫学生、家长开高价。及至人们看破玄机,收紧荷包,背道而驰,又低三下四哀求,摇尾乞怜讨好。马瘦毛长,前倨后恭,德性已失,人性安在?二是学习百无一用。读了高职高专甚至读了本科,许多孩子最终还是进入工厂或者超市、饭店等服务性行业打工,与未上大学年轻人做着同样的工种,耗着同样的时间,挣着同样的钱。唯一的不同,是多蹉跎了几年岁月,多花了几万块钱。读三本的孩子和家庭尤其郁闷。以省属高校为例,从入校到离校,4年时间需要花费10万元。等到毕业,才发现许多用人单位门槛都定在二本以上,打工一个月挣千儿八百不仅不划算,还难以安心,全家人跟着身心疲惫。三叹教育作茧自缚。曾经有一份真挚的同情、一份深刻的理解、一份博大的包容甚至一份赚钱的买卖摆在眼前,由于自己品行不端,能力不逮,并且不知珍视,十数年间不仅彻底毁掉了自己的形象,还使民众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和信心,能躲则躲,能逃则逃;不仅培养不出科学巨匠钱学森所谓的大师,也培育不成平民百姓汲汲以求的孝子贤孙。
鉴于这样的原因,高考升学率70%也好,100%也罢,很大程度已沦为官场游戏、政绩计量,于百姓距离遥遥,作用了了。能否读得起大学、划算与否、有何作用,这才是即将成年的孩子、苦撑苦熬的家庭日思夜想、死不瞑目的。数据不与百姓贴近,一枝一叶都不关民生、民情、民心,再高的录取率,也只能是自己意淫,以为他 人 会跟 着 兴奋。(记者:侯红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