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多家媒体都报道了“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一事。此消息一出,随即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质疑,网友普遍认为“义务献血本是道德自觉,不能带着这么重的强制色彩”。
据了解,此前媒体报道的这一说法来自今年1月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关于在首都高校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意见》,这是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推出的无偿献血宣传倡议。
根据意见,高校将恢复献血车定期进校园采血的模式,以方便师生献血。高校将把献血与志愿服务、大学生综合测评、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完善高校献血考核奖励机制。相关部门表示,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
许多网友对于“无偿献血挂钩高校师生评优”的做法提出了质疑,网友@大字半斗质问道,“什么叫无偿献血?纳入考核,岂不是等于绑架?”网友@MatoLant也跟帖表达了不满,“什么都来强迫,那如果某个人有不能献血的病,那不就是不给人家评优啦。”
针对网友的广泛质疑,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刘江在接受《北京晨报(微博)》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血液中心并不会强制高校师生献血,献血与否也并不是评优考核的绝对化唯一标准”。
他还举例说,献血与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一样,都是学生时期的经历,这或许在以后的就业应聘或在校从事学生工作中成为一种优势。“献血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献血工作纳入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的重要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项指标,既不是硬性要求,也不是唯一看重的。
南方日报记者 丁建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