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内优秀网络公开课建设:路漫漫其修远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11:52   新浪教育微博

  1月6日,教育(微博)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第二批课程名单,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南开大学(微博)、吉林大学(微博)等19所高校的23门公开课程。和之前的20门课程一样,引来了广大网友的争议,课程不活泼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一位人民大学曾参与公开课制作的教师表示,大学公开课对老师本身也是一种挑战,跟在校内上课感觉完全不一样,“很多讲课用语,在课堂上可以随意些,但是要面向全社会,尺度就不得不严谨许多。”至于要像哈佛、斯坦福大学的网上公开课那样“大师坐上讲台”授课,这位教师坦言目前还很难做到,“主要是观念的问题,我们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四川大学张小元(微博)教授看了两门国外的公开课后表示:“国内高校老师的课堂与国外相比,不是观点或者知识不同,而是课堂水平差距明显。由于网络的平台没有门槛,在这样一个宽泛的讲坛上,各种比较是最显而易见的,因此给教课的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挑战。”

  通过网友们的反应和两位老师的话,让人看到:中国公开课的发展出了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老师只习惯面对学生“照本宣科”,而当面对广大网友的时候,他们的“机动性”就显得不足,“外行”了。笔者认为,这样的“外行”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善的。

  中央民族大学(微博)的郭英剑教授认为:“不必要求把所有‘精品课程’生搬硬套地转化为‘网络公开课’,事实上也不大可能。”上海交通大学(微博)的熊丙奇(微博)教授曾在教育部首先推出20门公开课时指出:“精品课程的问题在于行政计划推动,导致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很多学校关注申报、获奖,却不关心长远的课程建设,对于课程上网及维护更没有多大兴趣。在最初阶段,确实有精品课程按规定上网,但网上课程的维护、更新跟不上,同时也大多只对校内学生开放,影响力十分有限。”

  这么说来,国内的公开课建设之路漫漫兮。但在国外公开课在国内呼风唤雨之际,而且公开课的受众中绝大部分是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各方应尽其努力去建设中国自己的公开课。网络公开课,本身就是课堂的一种真实写照。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中国特色,是不是公开课也可以走中国特色路线呢?不刻意而为之,采用一种记录的方式来制作。

  新浪公开课(微博)栏目上已有百门中国著名高校和机构的学术视频和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都采用了记录的模式,还原了课堂的原貌。笔者觉得,在“学洋”不成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这样记录的方式来造福于广大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在新浪公开课栏目上,中国大学公开课的原态性、学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而且一些课程还是绝无仅有的,例如金开诚等已故大师的,对那些渴求真知的年轻人学习很有帮助。让学富五车、年龄偏大的名家大师来参与并制作出“绘声绘色”的公开课,显然是天方夜谭。岁月不饶人,何不顺其自然,采用一种记录的形式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供后人享用。

  新浪教育频道的总监梅景松(微博)说:“公开课,从来就不是制造噱头的工具。”假如公开课也成为新闻消费主义的噱头,那将是何等的悲哀!除了消费新闻而外,也应静下心来探讨一下公开课乃至开放教育的建设之法。

  用记录的方式来建设国内的公开课是缓兵之计,除此以外,各方还应加大力度去提升自我并学习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方法,让国内公开课的建设顺利从记录转型到内容制作上。中央民族大学的郭英剑教授觉得:“要想做好这一转化,学校的责任最大。可以说,没有学校的支持,国内要建设好‘网络公开课’只是一句空话。”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指出:“网络公开课,离开了现实的课程建设,想快速‘打造’出高水准的网络公开课,只是缘木求鱼。当大学普遍重视人才培养,何求没有精品课程,又何求名校公开课不受到网友的追捧呢?”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