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东平:2011年中国教育发展概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2日 16:51   新浪教育微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院长杨东平(微博)

  主题:2011年中国教育发展概述

  杨东平:对去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概括成三句话:第一、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开局良好,各项改革开始启动;第二、教育的问题仍然在继续升温发酵。第三、期待深入体制改革和推行教育文化。

  去年是落实《规划纲要》的第一年。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是全国教育的重点工作,也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今年年初,教育部也对规划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总体来看,面向未来的教育规划正在得到贯彻和实施,开局良好。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在国家层面上,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有比较大的举动。尤其是在增加教育投入这件事情上,据2010年统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66%,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此外,出台了几项比较重要的措施,包括实行中外企业统一的教育附加税、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税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提取教育经费这三项新政。到2012年达到4%是国家的重要目标。这些措施增加了新的经费来源,像山东的测算,一个省就可以增加100亿教育经费,这对于提高教育经费有很明显的作用。

  同时,国家的教育资源优先向农村地区倾斜,在建立贫困生的资助计划、农村学生的营养计划、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工程等等一系列的投入,也是很积极的方面。一些教育短板得到了有效的弥合,最突出的是学前教育。教育部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地大幅度的增加投入,建设新的幼儿园。这个计划完全完成以后,学前三年的毛入学率可以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特殊教育也是如此。这是第一个特点,优先发展教育,弥合一些特殊的短板。

  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是深入教育改革正在形成上下结合的新的改革机制。这一轮教育改革,国家规划了100多个重点试点项目,而且把这一轮的教育改革的推进模式建立在地方和基层的改革试点上,强调基层的改革创新,跟原来的完全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是很不相同的。

  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比较热的首先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亮点,正在慢慢启动升温。地方的教育改革和创新正在进入活跃期,比如说上海创造性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初中后教育,还在数字教育改善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推出了数字教育的绿色评价指标。像潍坊,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像陕西的晋中市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择校的又一个新的典型,继邯郸这些城市以后,成为一个新的样板。在浙江进行了民办教育改革的试点,温州已经推出了实施民办教育营利和非营利分类改革管理的制度。这些方面都显示地方教育创新正在进入活跃期。

  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也在上升。从我们去年对新课改十年的回顾当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基层的农村学校自发地改革创新,造就了一些所谓的教育奇迹。像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现在有1000多个实验学校。像李英强发起的图书馆项目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最著名的就是由邓飞倡导的免费午餐项目,得到了公众的强烈反应反映和支持。这些行为和现象都反映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改变单纯的抱怨等待的状态,而参与到主动变革的行列中来。这种公民的参与有可能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同时政府的治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比较突出的是去年的免费午餐项目。尽管这个项目从九十年代末以来政府已经开始探索实验,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推进。去年在邓飞等公益人士“免费午餐”行动的促进下,国家在去年11月宣布实行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营养午餐计划,每年投资160亿,覆盖620个县、2600个学生,是一项重大的善政,可被视为政府和民间良性互动的典型。下一步如何使这160亿花好、用好、落到实处,仍然需要继续创新我们的管理模式,继续通过官民互动、多方合力的方式来促进政策的实施。像校车安全,尽管出现重大事故,但国务院非常果断、快速地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显示了政府治理的服务导向、民生导向,姿态还是非常清晰的。

  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得以改善。大家对关注的高考改革,去年的高考总人数是933万,比上一年又减少了24万。去年高考的录取率达到72.3%,是近年来的最高点。有十个左右的省份,包括山东,录取率超过了90%,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全国总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8岁到21岁的在校大学生占同年龄段学生的比例上升到26%,我记得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达到15%,达到高等教育的下限。与此同时,公民教育的选择性开始增加,突出表现在近年来比较汹涌的留学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好的教育和自己喜欢的教育。一方面是大量的出国留学。另外一方面,很多城市在家上学的探索也非常火热,公民开始以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改变教育,追求好的教育。这都是一些新的特点。

  但同时,教育问题也在持续发酵。去年最具有轰动性的教育事件是校车的悲剧和西部学生的营养状况,成为举国上下和政府高度关注的事情。我个人认为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精英教育时代遗传下来的老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择校热等等。还有一类是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农村教育变化而导致的新问题,像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的寄宿制学校、校车等都是属于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寒,治理也更为复杂。很多问题不是教育系统可以自己解决的,比如像户籍制度改革。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进一步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比如说在校车问题的背后,它显示的是持续十年的农村撤点并校的后果,也就是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我们只是给他们提供经济补助、学校加固。上学远的问题的确非常突出,以至于酿成了很多悲剧。尤其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大规模的靠校车来接送,幼儿坐校车是最不安全的,需要家长和成人一对一的进行保护。这些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及时破解,也是今年工作的重要主题。

  最后,我要讲一讲关于深化改革的想法。刚才讲到两类问题,像应试教育、择校热、学生负担过重,一些大班额、寄宿制学校、营养状况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入的体制改革去破解。比如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上学远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结构,构建以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为主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就是说真正把流动人口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当中。上海这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

  还有一类问题,比如去年的反教育现象,像绿领巾等等。我们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全民教育、普及教育、大众教育的时代,但很多教育管理者,比如校长、教师,仍然奉行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只是面向少数学生,他们只是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这种陈旧的教育文化还没有得到更新。

  同时,在商业化的社会传播当中,一些陈腐的价值观被洗牌合理化,比如说出人头地、读书做官这样的概念被大面积的合理化,这跟社会发展的公民教育、平民教育的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一场整体性的教育变革需要深入的体制改革,像去年大家感到比较明显的体制改革上的举步维艰,在这方面仍然需要下大力气去改变和突破。

  教育文化的更新也是一件大事,整个教育范式的转化和更新。我们要大张旗鼓地、旗帜鲜明地提倡在我们这么一个大众教育时代树立新的教育目标、人才观、学习观,这些是需要更新的过程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推进和放大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使得每一个教师、学生、社会力量的参与,每一个人力所能及的微改变成为一场整体性的教育改变的基础和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教育蓝皮书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