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南大学破格聘请 刘路22岁成中国最年轻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2日 10:16   钱江晚报

  2010年,中南大学出了一位数学天才。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刘路,破解了沉寂20年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2011年10月,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今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再次打破教授评选程序,聘请22岁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也平了我国有大学以来的历史记录——我国史上最年轻教授叶公超,也是22岁时被北大聘为教授。

  根据学校决定,刘路将获得100万元奖励,其中5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条件,50万元用于改善生活。

  “西塔潘猜想”,让刘路一夜成名

  刘路成为中国最年轻教授后,新浪微博上一个“数学天才”的话题讨论组也炸开了锅。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好事儿,也是平常事儿。学无止境,感谢有这样的人激励我们前进。

  刘路在中南大学的同学则在讨论中说,发生在刘路身上的“奇迹”,他们已见怪不怪了。“习惯了……你说他还住不住在我们楼上,咱赶紧上去要一个签名啊!”

  而刘路最大的“奇迹”,自然是破解“西塔潘猜想”。

  去年4月底,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丁德成,收到了一封关于刘路的邮件。邮件是《符号逻辑杂志》主编、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逻辑学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发来的,说有个中国学生向他们投稿,内容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作者叫刘路(论文署名刘嘉忆)。

  “西塔潘猜想”是由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20年来,许多研究者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次,中国一名无名之辈“旧事重提”,让论文审稿者很感兴趣。“《符号逻辑杂志》是业内一本相当权威的杂志,他们想请中国同仁帮忙跟刘路取得联系。”丁德成说。

  恰巧5月份,在浙江师范大学逻辑学术会议上,刘路获邀参加了。作为会议最小的演讲者,当时还在读大三的刘路,报告了他对目前反推数学中的拉姆齐(Ramsly)二染色定理的证明论强度研究,这让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教授等在内的一群业内专家,刮目相看。

  当时刘路讲了近一个小时。“很不错。在场相关领域的教授都判断,这个学生的论文不是在胡扯。”丁德成马上给杂志回了话。不久,《符号逻辑杂志》审稿者在仔细推敲了刘路的论文后,在去年6月宣布这名年轻人破解了“西塔潘猜想”。

  破格评教授,学界有担忧

  不过,破格升教授这件事,学界看法还是很慎重。

  昨天下午,曾经在浙师大数理逻辑学术会议上看到刘路不俗表现的一位北大教授,特意给一位数理逻辑学界的一位老前辈打了个电话,专门讨论“最年轻教授”这个事情。

  “学校给科研经费作为奖励,无可厚非,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对做学问是有帮助的。但评正教授级的研究员,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记者采访北大这位教授时,他说了一个顾虑,我们国家的重点大学,是要向国际看齐的,但只凭解决了一个问题就评上了教授,在国际数学界没有先例。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说,他想表达的是,这事,可能会造成“教授”头衔含金量的贬损。

  “我的很多博士生,解决的问题并不比这个孩子少。所以,解决一个问题,发了一篇文章,可能还不能作为评定教授的主要依据。”

  这位教授也提及刘路的职业规划,“比尔·盖茨也在计算机领域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他选择了从商。我总觉得二十出头的年纪,不是一个能拍板定下来坚持做科研的年纪。”这位教授非常强调做科研需要“多些考验”。“受的挫折越多,越能刺激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

  记者昨天连线到的南京大学的一位学界前辈,也认同这位教授的观点,“再多解决些系列问题,多做些创新的、独立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学科的引领人,才去称‘教授’,可能更合适。”

  中南大学回应,本来就不按传统来考量

  中南大学数学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刘路目前已经进入到“研究员”角色,跟着侯振挺教授从事研究工作。“具体方向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这位负责人并不愿意多说,但从他透露的口风判断,这个“研究员”享有不小的学术自由,几乎打破了学历、年龄的束缚。刘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以教授的名义,招收研究生。

  “这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突破,尝试‘量身定做’。”另一位中南大学教授觉得学校这样的尝试,是行得通的。

  这位教授针对一些质疑,作了一些回应。“‘西塔潘猜想’如果不是因为在提出20年后就‘遭遇’了刘路,也许会一百年、两百年,这么‘睡过去’了。说他研究成果分量不够,那么是不是问题存越久,就越有学界地位?我觉得,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衡量。”

  这位教授说,“我们评定刘路可以享受这样的平台,首先是因为他具备了博士生所具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的能力。而且这是特殊的一个培养计划,怎么能按照类似论文数量、解决问题数量,这些传统的晋升标准,来量化考量他?”

  本报记者 章咪佳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