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2岁学生正教授:“破格”并不“出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 16:44   新京报微博
3月20日,成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受聘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由此引发了一轮热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图/CFP  3月20日,成功破解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2岁中南大学学生刘路受聘为该校正教授级研究员,由此引发了一轮热烈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议。图/CFP

  ●刘路不是被评为正教授的,而是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这种压力或许可以避免一些专家担忧的“方仲永悲剧”的发生。

  ●刘路被聘为正教授,对于打破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片面量化科研项目与论文的做法是有积极作用的。

  ●郭文婧(自由撰稿人)

  3月20日下午,中南大学(微博)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从而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而在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了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中国青年报》3月21日)

  在可查证的资料中,中国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前应该是著名外交家、书法家、1904年出生的叶公超先生。他1924年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1927年任暨南大学(微博)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时年23岁。现在,中南大学学生刘路被擢拔为教授,又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大学没读完就成为教授的人,第一个22岁成为教授的人。

  叶公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是值得回味的。一是名校众多,清华(微博)、北大(微博)、中央大学、浙大(微博)、西南联大、燕京大学等,都曾跻身世界前100名;二是大师辈出,20余岁的教授亦大有其人,如胡适、朱自清、周培源、钱钟韩、钱钟书、陈省身、华罗庚、黄玉珊、朱偰、柳无忌、李卓敏等,他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颇有知名度;三是学科实力较强,清华的文史、数理,北大的文史,协和的医学,南开的经济学,东吴大学的法学,金陵大学的农学等,都曾名扬海外;四是教授稀缺,一般的大学都只有几名、几十名教授,连清华与北大也都只有约100名教授;五是职称非终身制,比如叶公超1927年在暨大、吴淞是教授,1929年到清华也是教授,但1935年到北大就只是一名英文系讲师;六是教师学习机会多,清华规定教师每4年即可公费、带薪出国研修一年,北大、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微博)等规定任教满7年可以出国进修一年,即使烽火连绵的西南联大时期,曾昭抡、华罗庚、陈寅恪等也都能正常出国做研究和交流;七是教师待遇好,北洋时代教授月薪可达白银200两,五四前后可拿到近300银元,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月薪都超过了万元;八是教师慎独于学问,战前生活在清华园的王元化就说:“当时的教授看不起一般在国民党当官的。”九是教师积极服务社会,不仅在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有教师的身影,他们还资助青年,自办《新青年》、《独立评论》等刊物,发挥社会影响;十是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大学生毕业后许多成为社会名流,出国留学生约20万,归国率超过90%,回来从教的超过60%成为了大学教授。

  中南大学擢拔22岁的刘路为教授,并给予其100万元奖金,这其中有两点很有意思。第一,刘路不是被评为正教授的,而是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因此可能像当年的叶公超一样,现在在中南大学是教授,过几年到别处去了,或者中南大学觉得他不符合教授条件了,他就可能不是教授了。

  这种压力或许可以避免一些专家担忧的“方仲永悲剧”的发生,即使发生了“方仲永悲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那时候不聘他当教授就行了。第二,刘路被聘为正教授,并不是因为主持了什么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也没有太多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的论文,而只是靠一项“硬件”,即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这对于打破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片面量化科研项目与论文的做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比于叶公超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我们现在差的不是钱,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而是缺少大师,缺少培养大师的环境。当然,在知识更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师的成长远比叶公超那个时代要难。但是,为什么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不出拔尖创新领军人才?钱学森之问,还回荡在我们的耳旁。培养人才比发现人才更重要,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奖励100万元,让他在国内外、在全世界、在设备领域最好的地方去讲学、访学,这既能丰富他的阅历,又可以给他的科研提供更好的平台,不管最后刘路是否能够成为大师,但这种尝试比特批刘翔硕博连读有意义多了。

  理性审视给年轻人最高职称

  ●严格意义上的教授,除了学术水平优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历、经验和成绩,才有资格承担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在最高职称和与之相伴的优渥待遇之下,他们前进的动力何在?他们会迷失于各种不易抗拒的物欲之中吗?

  ●胡乐乐(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教育系讲师,教育研究者、独立评论人)

  3月20日,中南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008级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因之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从而引发热议,“揠苗助长”和“捧杀”之类的担忧,成为理性审视者群体中的主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数学家甚至表示,此举有些“荒唐”。

  无独有偶,不久前的2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出,去年29岁的袁荃一毕业便成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媒体随后的报道说,袁荃的丈夫廖蕾去年30岁一毕业便出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而之前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则是生于1982年12月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钟燕飞,她同时还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于2011年入选武大“珞珈青年学者”。

  对于刘路成为正教授级研究员,网友之所以有不少意见,一是因为他实在太年轻了,目前学历尚是本科,而且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二是有数学界专家学者认为,他所破解的“西塔潘猜想”,其实并不具有多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刘路去年下半年起成为舆论焦点之初,香港浸会大学(微博)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兼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就曾善意地提醒,数学上这种水平的猜想很多,媒体不要捧杀他,“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顺其自然,给点鼓励和物质奖励就可以了”。

  而对于武汉大学这3名年轻的教授,网友的意见则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方面,这显然是武大在面对国际国内兄弟院校人才引进激烈竞争重压下,招徕“金凤凰”的先发制人之举;另一方面,即便职称的评定走了完整的程序,恐怕也是校方高层授意下的过场,因为在理科学术论文发表中,通讯作者才是最重要的,第一作者的水平并不一定有多高,而职称评审委员会也不一定是完全独立的。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大学,严格意义上的教授,除了学术水平优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历、经验和成绩,才有资格承担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

  我们当然很希望这些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和教授、博导能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但我们也会担心,在最高职称和与之相伴的优渥待遇之下,他们前进的动力何在?他们会迷失于各种不易抗拒的物欲之中吗?如果说他们会很快江郎才尽,也许太武断;说“伤仲永”,则似乎悲观了。但我们知道,这些已经拥有最高职称的年轻人,今后是否能够攀登上科学高峰,眼下实在难说。缘此,我们还是谨慎些为好,最好能顺其自然,既不揠苗助长,也不捧杀,让人才一步步自然地成长起来。

  “微”观察

  @天堂牛排:22岁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因为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被破格,我以为无可厚非,正像围棋得世界冠军可直接晋升九段。晋升的方式就是游戏规则,为何非要折腾到老朽才能成为正教授?鼓励攻坚克难就是要与地位名誉挂钩。还要对天才们更多宽容包容,未来他们或许一事无成,但这次辉煌,足以对得起这个破格。  @科学网: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林群呼吁宽容看待刘路现象,称无需大惊小怪。林群是向教育部致信举荐刘路的三位院士之一。他透露,刘路破解难题后,有国外高校抛来橄榄枝,试图把他“挖走”。中南大学对其破格聘任,显然有“留住人才”的意味。

  @glen-hugy: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中南大学惜才、爱才之心不可否认,也可能会获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誉,可是,这种十分明显的“量身打造”做法,或许未必是最合适的安排……

  @云淡风轻琪:一位北大教授表示:只凭解决一个问题就评教授在国际数学界没先例,可能造成“教授”头衔含金量贬损,年轻人做科研需要“多些考验”!

  @生命无谓:“22岁教授”,带给了我们不少惊喜,但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担忧和疑问。刘路暂时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什么。刘路一个人,也承载不起整个国家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希望和寄托。

  (选自新浪微博)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22岁 教授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