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2岁教授”破格更需“不拘一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 10:39   大洋网-广州日报微博

  邓仲谋

  3月20日,中南大学(微博)召开新闻发布会,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的2008级本科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因之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按照一般晋级正教授职称的“路径”,研究生读3年、博士读4年,成为讲师后再升为副教授、教授,每级认定一般最少都要花掉5年时间,也就是说国内正教授级别的学者几乎都在40岁以上。22岁的刘路用一篇论文缩短了20年的时间距离,因“破格”太猛成为新闻人物。

  破格成名的刘路,并没有受到网友的群起“拍砖”,质疑的声音反而来自授之头衔的高校“教授”群体。有教授认为此举有些“荒唐”,有教授担心此举揠苗助长,还有教授认为“22岁教授”的出现,并非突破遴选机制,而正体现了学术圈内人才引进的方式有问题,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格”存在问题。

  既然高校又要“破格”,又担心“破格”,那就有必要来谈谈“格”字。“格”最明显的标志是年龄,破格也常常理解成提拔青年才俊。这在中国其实是有优良传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20余岁的教授大有人在,如胡适、钱钟书等。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叶公超先生1927年任暨南大学(微博)外国文学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并兼吴淞中国公学英国文学教授,时年23岁。当下80后“青椒”成为教授、博导的故事,在广东高校也屡见不鲜,之前就有34岁的中山大学(微博)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人家被中大聘为教授,也不到30岁。所以,年龄实在不是问题,因为年龄而担心出现“伤仲永悲剧”,实在是因噎废食。

  反而应该思考的是,目前“破格”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格”的范围还太小。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学术成绩固然重要,但发表论文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对于职业院校和中小学老师而言,拥有“一技之长”或“传道、授业、解惑”突出的优秀老师,是否也可以“破格”提拔录用?尤其是基础教育,教师的职称几乎是靠年纪和论文来堆砌的,有的教师职称颇高,教学水平却相去甚远。这种大一统的评价体系,是否也需要“破格”?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