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注大学图书馆:大门如何敞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3日 10:33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图片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图片
北京63家图书馆将可通借通还。李晓宜绘 北京63家图书馆将可通借通还。李晓宜绘

  这是一则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消息:

  3月12日,“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宣布《首都图书馆联盟惠民服务措施》,第三条指出:“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逐步实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办理借阅证使读者共享图书资源”。

  相关信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鼓与呼者,奔走相告,“终于可以到北大、清华的图书馆看书了。图书馆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终将实现。”担忧与反对者,心急如焚,“连满足大学师生基本科研需求都已捉襟见肘,对社会完全开放,大学图书馆,难承其重。”

  而就在几天前,又有媒体报道,大学“失信于众”,为图书馆设立各种门槛,已背离“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承诺。面对指责,大学图书馆选择集体性“沉默”,“我们的苦衷又有谁知……”

  大学图书馆,大门向谁敞开?大门又该如何敞开?

  图书馆为何选择集体沉默

  “初衷本好,但消息公布后,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也很难表态。”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长选择无奈沉默,更耐人寻味的是,不少公共图书馆的馆长也不愿发表观点,“目前社会上的各种讨论,已经令高校图书馆陷入两难之境。图书馆的开放,不是一个简单的打开大门,请人进来的问题,需要很多基础条件的满足,如资源的丰富、文明素养的提升。而且,目前社会上的讨论已偏离大学图书馆开放的最终方向,喧嚣越盛,或许越不利于事情的推进。”

  为什么会这样?先来看几条来自大学内部的声音:

  BBS上,学生说,“我不奢求舒适的空调,丰富的电源接口,快速的网络连接,我也不奢求更多的借阅量,更丰富齐全的藏书,我所要求的只是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一个可以专心的地方,一个可以心无旁骛的图书馆,一个让我有尊严的学术场所。”

  校长信箱内,校友说,“社会有社会的图书馆,学校有学校的图书馆,分别服务不同的人群。大学的图书馆首先属于广大在校学生。”

  记者了解到,自大学图书馆要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消息公布后,不少学生通过BBS、校长信箱、馆长信箱表示自己的担忧和不解,这也令高校图书馆陷入了“对外,要应付媒体的连番轰炸;对内,要安抚师生不安情绪”的尴尬。

  学生们的不安和不解,是有原因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资源紧张的困难,以北大为例,图书馆座位数4000多个,但在校生超过3万人。“占座”依然是大学图书馆的普遍现状,还有大学图书馆“被迫”采用入馆刷卡,由系统分配座位的办法,几小时后座位失效,如有需求,需重新登记。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校是按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图书馆配置资源,如图书馆员的编制、馆舍的空间、经费的拨付等。以馆舍为例,是按照每个学生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而在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图书馆多、人少,不存在“人满为患”的担忧。但即便这样,国外的大学图书馆也并不是全部对公众开放。

  当然,公众希望大学图书馆开放的需求可以理解。有专家指出,“国外两万人便有一个图书馆,中国25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公众渴望进入大学图书馆,根本上还是由于我们图书馆的数量不够、资源无法满足需求造成的。”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的观点十分中肯,“书是公共品,图书馆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应强调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学图书馆逐步开放,为社会服务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大学的图书馆,基本职能还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这是第一位的,如果简单地一刀切,会适得其反。”

  “开放”之道在于合理“共享”

  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图书、文献资源需求,又不令目前已经资源相对紧张的大学图书馆“雪上加霜”?

  答案是,有。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为记者描述了这样一种愿景:

  社会公众有图书借阅的需求,不用长途跋涉到大型图书馆,而是到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图书馆,通过书目系统,查询到所需图书存于哪一家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还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然后在社区图书馆提出申请,请社区图书馆向国图或清华图书馆发出借阅申请,几天后,读者便可以从社区图书馆取到所需图书。

  对于目前高校师生来说,这种形式其实并不陌生。我国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同国外大学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同中科院、社科院等部分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之间,部分大学图书馆同国家图书馆之间都已经通过“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师生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图书馆提出申请,或者以个人的名义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向对方图书馆提出申请,在支付不高的费用后,便可获取图书及文献资源。如北大、人大等高校师生有需要,已经可以实现从哈佛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获取图书和文献资源。

  “尽管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已经非常先进,资源十分丰富,但仅仅依靠一所图书馆来满足全部读者的需求,那也是不可能的。”朱强介绍,“因此,馆际互借是个国际通行的办法,这次成立首都图书馆联盟,初衷也是如此。”

  某公共图书馆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图书馆联盟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共享机制,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这个观点目前在图书馆界是一致的。目前的分歧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这种共享,是直接共享,还是间接共享。理想的模式应该是读者就近得到所需要的图书和文献,而不是为了共享,就一定要千里迢迢地赶到一个很远的图书馆,如果能在身边实现,这对公众、对图书馆都是好事。”

  “共享”的实现依赖于成熟的“共享”观

  实现这样的“共享”,还依赖于哪些基础条件?目前,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

  首先,需要一个发达的网络系统和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朱强介绍,让读者能够借由一个发达的信息系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和文献可以从哪个图书馆获取,然后再由一个发达的物流系统来保证图书在图书馆之间流通,这是共享实现的基本物质条件。

  记者了解到,共享会有成本产生,谁来负担?依靠政府投入,还是遵循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目前业内观点还不统一。

  还要有专门的组织负责实施。刘大椿介绍,“高校图书馆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馆际互借,就是因为有北京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组织支持与协调,如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就更需要一个专门的负责组织实施的机构。”

  与此同时,还需要全社会树立一个科学的共享的理念,一种成熟的利用公共信息的观念。

  一方面要让所有资源的提供者,即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那些优质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由衷地接纳这种共享的理念。“目前,包括北大、人大、清华在内的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给兄弟院校的图书馆做了很多资源支持的工作,做了很多致力于让图书馆资源更好地实现共享的基础性工作。但如何为这些图书馆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鼓励他们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也是相关部门应考虑的。”有专家指出。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营造科学的利用公共信息的环境。要教会读者合理、合适地选择图书馆,如一般图书,应该从社区图书馆借阅,而不是赶到国家图书馆。

  有专家指出,这就需要在宣传这种理念的同时,切实提升基层图书馆的水平,让各层次的公共图书馆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程度。

  “当然,诚信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刘大椿指出,高校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不需要太担心书籍遗失或者不归还的问题,因为可以很便捷地找到借阅者,但是如果对社会全部开放之后,就需要考虑到人口流动等实际问题。必要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共享的基础。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微博)曾说: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固然需要靠它的外表、建筑、规划,但是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丽,还是靠这座城市的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和气质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阅读。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一方面,良好的阅读风气在逐渐形成,一方面,当公众真正渴望走进图书馆,渴望走进神圣的大学图书馆时,却因资源之困引发了矛盾,甚至争论。

  对此,刘大椿的话耐人寻味:真正满足全社会图书阅读的需求,需要一个理念,需要一个系统化的图书馆的布局,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都应各司其职。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