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教师犀利自白:我为什么不参评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4日 10:03   华商网-华商报微博

  大学本应充当守护社会精神的最后一方净土,但今天的大学里有很多随波逐流的人,不关心这个时代发生的问题,不担当知识人应有的使命,反而有意无意地积极参与各种分羹逐利的活动。思考缺乏穿透力,人格缺乏独立性,还期望能给学生传播怎样的自由和真理?

  武汉大学(微博)法学院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评上教授,而拳打一名评委会成员,并扬言要挨个收拾那些让其受到不公对待的评审们。我理解陈少林的举动,得知他慨叹自己已47岁,再不评上就没有机会了,我更是不由得心生悲凉。如今的高校,众多博士毕业不久的二三十岁的年轻副教授们,都充满这种体制内积极上进的渴望和“紧迫感”,更何况这位已把一生都搭在这个荒唐教育体制的人。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对陈少林老师说:如果真有本事,是否评上正教授,又有什么关系?也许,我有些苛求,尤其是对一个试图按照现有学术评价体制来实现自身学术地位的人而言,要让其另辟出证明自己本事的标准,实在有些勉为其难。然而,我想说,在中国大学教育的今天,一个人如果把全部心力都用在这种不靠谱的职称评审机制上,会逐渐丧失发现并实践自己真正的学术能力的宝贵机会。

  2006年我博士毕业,当年即破格评上了副教授。要按中国大学的学术标准,我稍微再用点力,两三年内要评上个正教授也并非难事。但是,2007年年底我就彻底想通,这辈子坚决不再参评什么教授职称了。

  我为什么决定不再参与这种职称评审?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不想再按这个标准活下去,害怕自己因此越陷越深,自废武功。我虽然知道自己学术视野和能力都有很大不足,但我更严峻地意识到,如果我竟然在这种评审机制中如鱼得水获得成功,那么恐怕我残存的一点点治学的能力和一丝丝精神的独立,也将丧失殆尽。有人对我推心置腹地说:如果你能在体制内有所建树,你不是就能实现更多的改变吗?嗯,这个“如果”当然很有道理,可是,现实却很奇怪,如果每个在这种机制内谋得一席之地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如果”获得了实现自己更大抱负的机会,那中国大学的学风、精神和学术产出,早就应该焕然一新了,为什么我所见的情况却完全并非如此呢?

  实际情况是,追随这套标准一路走下去的人,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习焉不察。当一个人已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他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失去的不像我们担忧的那么大,得到的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小。这就是人生,是我无比相信的辩证法,也是我深切感受到的生命危机所在。一个人一旦不再把心思放在此处,他反而可能认清学术的意义所在,认清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的良知和底线,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自由的公民。只有当你抛弃这一切的虚饰和装潢,你才能更加敬业,正视生命中的各种想象和可能,正视你活在这个世间的责任和价值。

  大学本应充当守护社会精神的最后一方净土,本应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行的前沿阵地,但今天中国的大学,却成为一个最唯唯诺诺的机构。在大学里面随波逐流的许多人士,不关心这个时代发生的问题,不担当知识人应有的使命,反而有意无意地积极参与各种分羹逐利的活动。长此以往,思考缺乏穿透力,人格缺乏独立性,既没想象,又没行动,这样下去,还期望能给学生传播怎样的自由和真理?

  我仍然尊重并理解许多在职称道路上奔走的同行。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实现自我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我想,在政治化和世俗化双重冲击下的大学教育体制下,在这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我还是可以做一棵独立挺拔的小树的。(文:谌洪果)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大学教授 参评 教授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