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大学生钟情成功学书籍
世界读书日过去才不过半个多月,一则与大学生读书状况有关的微博便引发了广泛争论。
这场争论始于一个网友在微博上晒出的浙江大学(微博)2010年年度外借书籍次数排行表格,该网友宣称其中“排在前两位的都是成功学,而前10位里竟然有一半成功学”。与这张榜单同时晒出的,还有浙江大学图书馆历年外借次数最多的图书,成功学书籍连续四年荣登榜首。
很快,这两张榜单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安。
一方面,外借次数最多的书籍年借阅量只有1157次,这一状况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读书量下降的担忧,以至于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李志文在微博中表示:“没有一点文化陶冶,可以制造出世界性的灾难。”
担心大学生是否还读书之余,网友们关注的另一焦点则是“大学生到底在读什么书”,上榜的众多成功学书籍让网友怀疑大学生已经陷入了“功利阅读”。
面对这两张榜单,财经作家苏小和庆幸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虽然学校名不见经传,但我却读到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尤其是朱光潜一系列写给青年的信,对于我这种吃泥土长大的小孩子,简直有开美学天眼之收获。”有网友更是不客气地批评说:“大学生心灵之贫瘠、黑暗,是这个时代堕落至谷底的明证。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成功学是未成功者的神学,厚黑学则是成功者的神学。”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应飚在微博中为浙大辩护,辩解词如下:“这些(帖子中所指的成功类书籍)都是通识读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在看,而专业书只有部分学生在看,如果某专业书外借次数排在第一,那才是新闻。个人很赞同浙大学生多看这类管理类、励志类书。”
【网友】
不阅读会让人缺乏浪漫细胞
缺少阅读会有怎样的后果?不妨先看看广泛的阅读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对于读书,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对于阅读,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池莉则说:“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换言之,缺少阅读的人大(微博)都与平庸为伴,就像得不到阳光照耀的植物,注定会缺少健康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由此引起的发育不良,不在骨骼肌肤而在于内心。
就在最近,很多专家认为社会物质化倾向加剧,追求精神生活变得不合时宜,比如诗歌,因呈现出与这种倾向不合拍的一面而难以得到年轻人的青睐。为此,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陈义海感叹随着手机、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他们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很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读经典,更别提诗歌了。
“现在大学生不会写诗、不会欣赏纯音乐,喜欢实用、娱乐,怎么谈得上浪漫呢?”陈义海的感叹也引发了广泛共鸣。而众多网友认为,能写诗、能浪漫的前提是,有丰厚的阅读作为积淀。在对阅读、创作、浪漫的讨论中,有网友想起了音乐人小柯和高晓松,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回忆起大学生活时,仍然激情四射,网友说“这是丰富的内心世界使然,而非功利化的阅读是让内心丰富的最好途径之一”,该网友还指出令内心丰富不冷漠的另一途径是“广交朋友,否则,就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怨自艾中”。
【调查】
南开大学(微博)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主任:功利性阅读一直存在
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到底如何?是否像外界传说的那样,阅读量持续下降?功利化阅读的现象是否存在,原因何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图书馆流通阅览部主任王刚和副主任杨军花。
电子读物兴起导致图书馆借阅量下降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王刚说南开大学图书馆纸质图书的借阅的确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全年图书总借次为412949;去年,这一数据为238318。但是同时,王刚又提供了另一数据——在电子资源检索方面,2007年电子文献的浏览总量为300多万次,而去年,这一数据超过了544万。
王刚认为,图书馆借阅量并不能反映大学生阅读的整体情况。“阅读方式的多元化也可能会导致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下降。”王刚说,世界读书日前后,南开大学图书馆开通了百万电子图书平台,虽然这之后还未对纸质图书借阅量进行统计,但王刚估计“会有所下降”。
一直对大学生阅读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的杨军花也认同这种说法。调查中她注意到,2005年之后,大学生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持续下降,而那个时期,正是电子读物兴起的时期。
“现在不仅有了网络阅读,还有了手机阅读、浏览器下载阅读等多种阅读模式,单纯从纸质图书阅读量的下降就说明大学生阅读量下降,这个结论是片面的。”杨军花说。
功利化阅读是被逼迫的
对于学生阅读书目的统计,王刚说南开大学是按照图书分类法分类进行的,没能像网上的帖子那样具体到单本书的阅读。南开大学图书馆中,被借阅最多的是文学类书籍,其次分别是时事政治、历史地理等。
对大学生阅读倾向有过调查的杨军花承认大学生中存在功利性阅读。
“这个现象一直存在,但我觉得不能怪学生。”杨军花说,其实功利性阅读从小学时就已经出现了。学生和家长(微博)并不是不知道多读书对自身修养和人格形成的好处,但是在升学压力、考证压力、就业压力下,他们不得已选择了阅读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东西。
“修养和积累不是一下子能看出来的,但是从小学到工作,几年就一个坎。”杨军花说。
杨军花并不反对功利性阅读,她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忽略了经典阅读就好。并且,她很高兴地看到,很多大学生“见缝插针地阅读一些经典书籍”。
【微评论】
读书不是刻意的事
阅读的最高境界,用古人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于无字处读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只要肯留心、肯学习、肯借鉴,把这样获得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己的生命体验,那么将非常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今天的很多人,尤其是正处于成长期、积累期的年轻人,面对汗牛充栋的典籍而无动于衷,再对照古人“于无字处读书”的觉悟,可曾觉得汗颜?如今这个社会,不只是在图书馆,在手机上、网络上,汇集了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经典书籍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正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时代。
有这样的便利而不阅读,实在是暴殄天物。而且,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书这种东西,总是“到用时方恨少”。那时想要临时抱佛脚,可就来不及了。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李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