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变聪明还是变傻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2日 11:04   解放日报

  ●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把代际标签套在个体身上,带着偏见的眼光审视年轻人。

  ●见多未必识广。仅仅看见是不够的,还取决于看到之后的感受体悟是什么,升华出来的是什么。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解放观点:近日有一份调查显示,年轻人一年平均才阅读一本书,专家因此担忧他们有可能成为“愚蠢的一代”。然而反对者却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是“最见多识广的一代”,因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您对此怎么看?

  顾骏: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曾被评价为“愚蠢的一代”。评价者毕竟年长,有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看小辈们,不免会套上一个帽子:愚蠢。每一代都会被贴标签,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分类。上一代作为过来人,本来就比下一代成熟,也习惯于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下一代,这是很正常的心理。而贴标签的副作用,就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一代人都不是同质的,标签未必适合每一个人。

  当然,我们现在如果要描述“80后”、“90后”,不可避免会用到“中位数”,也就是年轻人身上最能够让社会感受到的某些特点。所以,每一代确实都有一个“平均人”的概念。19世纪欧洲首先提出了 “平均人”,用来描述某个群体的身高、体重、犯罪率等等。提到一代人,其实也就是 “平均人”,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把代际标签套在个体身上,带着偏见的眼光审视年轻人。毕竟同一代人内部,还有差异性。

  解放观点:今天社会的多元和开放,是否也意味着年轻人内部的个体差异,比过去更大?

  顾骏:现代人的生活多样化,理论上人与人的差别感受会加大。比如说,同一个村的人,如果让他们去一些不同的地方,那么回来交流的感受,也会多种多样。但是我们现在还遇到另一种困境,就是看上去大家到了不同地方,但其实接受的都是类似的文化观念。大中型城市都是笔直的马路、高耸的建筑,一些商业街卖的东西、吃的美食大多都是全国连锁,在任何一座大城市的商店里都能找到。过去我们到广州还是到南京,不同地方的文化感受非常明显。现在多样化渐渐被大众化、批量化、模式化取代。所以说,现代人的生活既多样化又在抹杀多样化。

  所以,大量的大众流行文化,意味着年轻人被塑造成类似的模样。尽管世界五花八门,可是到最后他们选择的却是同一种流行。就好比市面上手机款式琳琅满目,但是年轻人最后都去买“苹果”,导致“苹果”成为了街机,其中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了解它的内部结构好在哪里?无非是“别人都买”所以“我也要买”。

  也许社会是在趋向多元和开放,但这一代年轻人是否因此比过去更具有差异化、多元性,我有点保留。

  解放观点:西方也有同样的纠结。有人认为,互联网可以提高人类智商20点,美国的研究机构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感到互联网提高了人的读写能力和知识水平。然而美国教授鲍尔莱因撰写了一本书:《最愚蠢的一代》,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无知而肤浅,沉迷于网络提供的各种娱乐而不思进取。您觉得互联网究竟让下一代变得更“愚蠢”还是更“见多识广”?

  顾骏:见多未必识广。仅仅看见是不够的,还取决于看到之后的感受体悟是什么,升华出来的是什么。比如诸葛亮作《隆中对》,可以足不出户,掌握天下大势。古人不会比今天网络时代的年轻人知道得更多,但是他们自身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和洞见,未必比现代人差。

  互联网为知识的获得提供了方便,然而在信息的海洋中,它对个人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假设一个人在现实中不爱动脑筋、不喜欢看书、不乐意思考,互联网也无力改变这种习性。这类人上网,无非是继续看看无聊的大片、搜集幽默的段子傻笑、找一个靶子灌水宣泄情绪。互联网确实能帮助人变得聪明,但怎样真的发挥效果,还是取决于个体自己。

  而今天,我们下一代在选择能力上遇到了很大挑战。小时候,当他们有选择的兴趣和动力时,被限制在不能做选择的教育方式中,只能被动接受规定的考试、唯一的标准答案,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和选择的兴趣被消耗殆尽。当他们长大以后,在互联网中需要自我选择时,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人云亦云,哪里热闹就看什么。

  心理学上有一种分析认为,过多的群体行为,会导致人的智商下降。历史上,聪明人做愚蠢选择的事屡见不鲜。因为当聪明人处在群体行为中时,更多在乎别人的认同,不自觉地为了迎合某种认同,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向愚蠢靠拢。互联网上,这种集体无意识行为比比皆是,喜欢围观、看热闹、随波逐流,最终把别人的意见当作了自己的意见,集体制造出了 “网友观点”,甚至上升为某种网上的语言暴力。

  平心而论,互联网平台确实让当代人更便捷地获得百科知识,但是最终效果现在还很难判断,只能有待历史的检验。

  解放观点:早期的农耕时代,知识的传承依赖师傅带徒弟的口耳相授,进入印刷文明以后,课堂的集体教育开始普及,知识传承更加便捷有效,但是减少了与生活经验的对照。而今天,互联网再一次革新知识的传播方式,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这种浅层、快速、面广的知识交互,究竟又会让未来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顾骏:人类对知识的运用,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用来仰望星空,思考终极关怀;另一个是脚踏实地,勤奋耕耘。然而,文明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知识”中,混杂着太多“垃圾”,这部分垃圾信息的增加,对发展没有太多意义,导致一部分现代人学会的不是生活,而是耍把戏。他们既不仰望星空思考,也不愿意低头干活,就像被圈起来娇生惯养的小狗,一旦真的放出去,反而会饿死。所以,对于会安排自我的人来说,知识获得越多,人生越充实,但是对只会随波逐流、丧失主体性思考的人来说,淳朴而简单的生活才能通往幸福,知识并非越“百科”就越好。

  归根结底,知识永无止境,我们都是井底之蛙,区别仅仅在于有人知道外面别有天地,有人不知道外面还有天地。我希望这一代年轻人,当某天被上一代人指着鼻子骂愚蠢时,能有自信回答:“每一代都有例外,别人怎么愚蠢与我无关。”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更多关于 年轻人 的新闻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