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疆部分院校没签就业协议不发毕业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6日 16:05   亚心网

  亚心网讯(首席记者 胡大敏)“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就拿不到毕业证。”又是一年毕业时,为完成学校的“任务”,顺利拿到毕业证,乌鲁木齐市一高职学校学生小晨可是花了不少心思,找朋友、托关系,最终通过办理假公章,才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企业举行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亚心网记者 张万德 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企业举行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亚心网记者 张万德 摄

  小晨通过办假证“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非个例,为了提高就业率,这些年来,乌鲁木齐市一些高职院校和个别本科高校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和签订劳动合同,才给予毕业,一些学生为了拿到毕业证,纷纷造假,导致虚假业率现象普遍。而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禁止高校就业造假,并要求对就业率造假高校实行“一票否决”,去年,教育部办公厅明确提出高校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等“四不准”,但假就业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越演越烈,虚假成风。相关专家认为,虚假“就业率”将误导政府就业政策制定。

  不签“就业协议” 不发毕业证  学生办假证

  小晨今年刚从乌市米东区一所高职院校毕业,目前在乌鲁木齐市一家媒体上班。他说,上个学期放假前,班主任给班上每名学生发了3份《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并盖上单位公章,自己和用人单位分别保留一份,另一份交给学校。班主任要求,在毕业前,不管学生有没有找到工作,必须“想办法”把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签掉,并盖上公章。“班主任说,如果签不掉,就拿不到毕业证。”小晨说,他当时是在乌鲁木齐市一家公司实习,但实习单位答应可以盖就业协议公章,而要签订劳动合同,必须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且被单位聘用的员工,因他只是在单位实习,无毕业证,不是聘用职工,无法盖公章。

  小晨说,眼看就要临近毕业了,但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依然没有签订,只好找到同样还没有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同班同学“想办法”,同学告诉他,可以找办理假证的人刻一个假公章,“之后,我和同学一共花了80元,找办假证的人刻了一家番茄公司的假公章。”小晨说,他和同学利用这个假公章,在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上盖了番茄公司公章,“我之后把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交给班主任,那几天一直担心被学校查出来。”小晨说,6月20日,他顺利拿到毕业证后,才松了口气。

  小晨班上多名同学证实,学校确实要求他们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然就不给毕业。“前几届毕业生只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就可以了,但今年开始就要求签订劳动合同。”小晨的同班同学说,因为还没有毕业,用人单位不给他们签订就业合同,他们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找关系,让认识的人找公司盖章,甚至有些还办理假公章,现在班上的同学都签订了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但全都是假的,“这些都是学校逼出来的。”

  数据造假 部分高校就业率水分多

  记者调查发现,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现象在乌鲁木齐市其他一些高职院校也较为普遍,甚至个别本科院校也有这样的要求。

  在天山区一所高职大学上应用英语的小张说,她也是今年毕业,此前,学校要求所有学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否则不予毕业。“我想办法托关系,找一个开办公司的朋友盖了公章。”小张说,但在开毕业典礼的前一天,班主任突然召集全班同学说,除了签订就业协议外,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我找到朋友的这个单位,但他说签订劳动合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给盖公章。”小张说,无奈,她找到学校跟前的一家打字复印店,用电脑扫描的形式,在劳动合同书上扫描了一个虚构的公司印章,交上去后,才顺利的拿上了毕业证,而用同样方法的,还有她宿舍的4个同学。

  小张说,他们班上有26个同学,据她了解,真正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不到6人,其他的都没有正式的工作,所签订的协议和合同全都是虚假的。而小晨所在班级则有40多名学生,目前除个别同学跟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班上签的劳动合同全都是假的。

  在学生们辛苦得来的“假合同”换来一组可喜的数据,小晨所在学校官网上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达到98%以上”,而小张所在学校的官网则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小晨和小张所在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并不知道此事,学校也没有这样的要求。小张所在大学就业办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学校从来没有做过就业和毕业证挂钩这方面的要求,也没听说过,“我们学校每个月都要组织企业到学校举办大型招聘会,但一些学生主观意愿不太强烈。”该工作人员说,也不排除是个别院系为给学生压力,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不过,乌鲁木齐市一所高职院校一名班主任透露,学校要求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在高职院校是一个普遍现象,“我所在学校每年都要与各院系签订就业目标责任书,各院系或专业随后把责任目标分到各班,班主任就成了第一责任人。”该老师说,如果完不成任务,相应的津贴就没有了,所以老师们才要求学生这样做,“我们学校每年的实际就业率其实不到30%,但对外宣传则称达到95%以上,就是为了扩大影响或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记者采访乌鲁木齐市5所高职院校和4所本科学校今年毕业的学生,其中4所职业高校和一所本科大学学生表示学校要求他们的毕业证和签订就业协议挂钩。不过这些学生表示,最后大多数学生都使用各种办法盖上公章,没有一个学生因没有盖上公章而拿不到毕业证的。

  虚假“就业率”误导政府就业政策制定

  据了解,“虚假就业”现象自2004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后,就开始出现在一些民办大学、高职院校和一些不知名的本科院校内。对此,2006年11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表示,对就业率造假高校实行“一票否决”。为了防止高校逼着学生“被就业”,教育部办公厅去年就发出通知,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四不准”: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自治区教育厅学生处相关人员说,虚假就业率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禁止的,“我们到高校和高职院校去检查时也提到这个问题,但一些学校为了在招生中有足够的吸引力,往往在上报或宣传时,虚报或夸大就业率。”该工作人员说,虚假就业率将影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周永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虚假的就业率不仅会误导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学校专业的合理设置,以及招生人数的确定,这对学生也是一种伤害,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与道德情感,是逼着学生作假,让诚信、道德观下滑。

  周永华认为,要杜绝这一现象,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外,还应建立学生就业追踪系统,对学校毕业生工作1至3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可以从中获得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率。

  湖南大学(微博)(微博)副校长赖明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从根本上防止“虚报就业率”的现象,关键在于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率,这需要高等教育重心的转变,如高校专业设置进一步接近社会市场和未来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扩大宣传,将学校的人才资源品牌化;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对就业的助推作用。

  也有专家提出,教育部曾旗帜鲜明地反对造假就业率,但却又提出专业的设置要与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不到60%的专业要减招或停招,这样也会客观刺激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造假。而改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政府就不应再把毕业生就业率指标作为对高校的刚性指标要求,而是把它作为高校办学状况的一个参考指标,提供给社会使用,政府应从承认高校无法单独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客观角度出发,为获得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真实信息,与高校合作,从细微之处着手,帮助它们切实解决问题。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