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呼特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微博)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同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对此,记者也采访了长春市一些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士。其中,作为某留学(微博)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些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工作机会也比较多,薪资也比较可观,而且也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思想等。”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学生留学后的职业规划已经成为大家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毕竟谁都希望通过海外留学的经历,为自己的求职、就业增加砝码。”而据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同时,这位负责人提醒大家,随着留学逐渐被大众市民所认可,海归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家切勿因为自己是海归,而把自己的身价抬的过高。“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这个群体的能力也开始逐渐参差不齐。因此用人单位也更加看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海外生活这一段经历。”
蓝皮书也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以防自己从海归变成“海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