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到了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有其不可移变的使命,都有其必然存在与坚持的信心与形象——不避走于社会现状,不避走于良知与使命。尤其在今天,这一点可能更加弥足珍贵。然而很遗憾,我们今天听到的不是“死也不改其志”,而是“死都不下基层”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8月3日在微博上发出的内容。这个微博的博主是厦门大学(微博)的一名女博士,她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其间不断在微博上抱怨:“吃得一点都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菜全部被吃光。”等等。
从“死了都要爱”到“死都不下基
层”,这个社会从来不乏以“死”明志者。但这位女博士如此公然轻贱基层,败坏社会实践及田野调查的治学精神,大抵是要成心自找不愉快了。果然,网上几乎一边倒地骂声一片。这也导致女博士不得不公开道歉,表示“因为个人的一些私事导致自己心情不好,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深表歉意”,并请求“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话已至此,我的意见是不妨给她一个这样的机会。至于她到底能否“改正错误”,我倒不以为然。因为以她一己之力,终究没办法去改变一个群体或阶层的错误。——我所以宽容的理由,实在是缘于对知识精英与底层社会之间存在冲突与断裂的基本判断。
我素不主张有太多的身份标签意识,但至少这一次,“女博士”所意味的知识精英身份,以及它所代表的精英群体,需要得到正视。当这个社会,专家开始沦为“砖家”,教授成为“叫兽”,连公知也成为了一种嘲讽与羞辱,我们也更需要正视这种群体与群体之间互不信任、互为沟壑的社会情绪。声称“死都不下基层”固然是女博士的错误所在,但它所传递出的阶层割裂与现实冷漠,甚至一种享乐至上、物质第一的小我现象,却绝不是女博士一人所能承担的。在知识精英愈来愈倒向功利、庸俗与肤浅的趋势中,女博士仅是一个不小心泄露的证词而已。在知识精英与底层社会愈来愈加剧的冲突与断裂中,女博士也不过只是一种雪上加霜罢了。当然,除了女博士,还有她微博中提到的“黄老师”。这个似乎没被大家留意。
如果说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早已撕破了社会平等这张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么精英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其实也早已为人们所关切。社会学者孙立平先生就明确指出,“在最近的几年中,在精英联盟不断发育的同时,精英和大众之间的裂痕也在进一步地加深。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对精英的奚落和羞辱越来越多,而精英本身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专横和霸道。”正是这样的冲突,在加剧着两个社会群体之间的隔膜与断裂。在厦大女博士言论风波中,有一个细节尤其值得关注,就是“引发争议的这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我想说的不是女博士“一阔脸就变”,而是要以此来表明,当下这样一种庸俗的知识精英意识在怎样地裹胁或改变着一些人。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精英所蔑视或轻贱的,恰恰是他们的生养之地。这又是怎样让人痛惜的现实?
我不知道或者也不打算去总结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在于何处,甚至也不知道能够弥合那种阶层裂痕或伤口的方式是什么,但是以此来表明一个社会的良知堕落与信仰失陷,我们已经足够。不必否认在中国社会,知识精英群体难免要比其他人承受更多。但是不论到了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有其不可移变的使命,都有其必然存在与坚持的信心与形象——不避走于社会现状,不避走于良知与使命。尤其在今天,这一点可能更加弥足珍贵。然而很遗憾,我们今天听到的不是“死也不改其志”,而是“死都不下基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