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心态,在一个即时下载、搜索、复制和粘贴的世界里,人们放宽了对所有权和著作权的理解。抄袭论文、数据造假等诸多学术不端,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9月21日~22目,来自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及中美数十所高校的知名学者聚在杭州,开展“中美科学道德诚信”案例研讨,共商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
南开大学(微博)原校长饶子和教授赞成以案例分析形式,推行学术诚信教育。
浙江大学(微博)校长杨卫认为需要开发相关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学术道德。
开卷考答案,发现雷同要调查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责任、人权及法律项目主任Mark S. Frankel提到,名校哈佛大学最近曝出两个有关学术不端的事件,一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arc Hauser因学术不端行为遭到离职一年的处分;二是哈佛大学100多名学生,在上学期一门带回家独立完成的期末开卷考试中有作弊嫌疑而被调查。因为阅卷老师发现这些学生内容雷同,有交流答案或剽窃之嫌。如果他们被证实确有作弊,将可能被迫休学一年。
而这些学生则声称他们没有作弊,只是参与小组合作,并分享答案。Mark S. Frankel认为,这一案例给大学管理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那么多少雷同算是抄袭?在措辞上相似是否也是抄袭?
Michael Kalichman博士,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科研道德项目的主任。
他带来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因为语言还不过关,写论文很费力。后来他发现,从网上可以找到相关领域的论文,于是,他借用了这些论文中的语句,完成了一篇论文,并投了稿。后来,一位教授发现,他的论文与另一篇论文,在措辞上很相似。于是,学校成立了委员会,调查他是否有抄袭行为。
Kalichman博士向他的学生们抛出的问题是:抄多少才算抄?写论文遇到措辞问题,你们该怎么办?
一个句子八成相似,要判不合格
关于学术规范,浙大等名校今年开学都把它作为一项重点来管理,但很多细则还在摸索中。
而在美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中国留学(微博)生在外体会颇深。
记者会后连线了留学生毛毛,她是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她告诉记者,本科时她在犹他大学做毕业设计,当时就有几门课是专门针对学术伦理的;现在她所在的实验室,因为属于医院系统,所以每年都要接受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做PPT的时候,如果你用一幅网上的图片,你必须注明引用的地方,否则就是侵权。”毛毛说,这都是以前不知道的。
最让毛毛感到惊讶的是,有一次她用新东方老师教的句型写作文,她的写作课老师居然在网上查到了类似的句子,判了她不合格。
毛毛说,以前上写作课的时候,老师会用一个软件检查他们的文章,如果一个句子有80%以上的相似度就判不合格。“国内新东方英语老师都会给出很多句型,说写文章有用,但到了美国就很容易变成抄袭。”虽然已经是陈年往事,但每次想到这次不合格,毛毛都忍不住说,这些句型“太坑爹了”。
(本报见习记者 丁颍鹃 本报通讯员 张雨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