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大多数学校校庆也遵循着这种节日庆贺规律。今年,本市“过寿”的中小学不少,但记者发现,中小学校庆今年很低调,校庆正在从围着领导转,变成围着师生校友转。
校庆现场:四中校庆听“校友说”
北京四中礼堂里,座无虚席。
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校友于丹正在给小师弟小师妹们讲当年的校园故事。
“你们肯定不知道,我上高中以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极其沉默和自卑。”一向伶牙俐齿的于丹一开口,就让孩子们吃惊不已。
“在四中念高中三年,我偏科严重,数学成绩特别差。为了给我补课,老师在大操场上追着我补课。”情到深处,于丹潸然泪下,“我记得,老师身体不好,胃切除了五分之三,经常只能吃白开水泡饼干……”台下,静悄悄的。学生们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师姐;年龄大一些的老教师泪光盈盈……
没有庆典,没有联欢,北京四中这所名校的105周年校庆十分低调,但温情十足。四中不仅请来了于丹,还请来了五十年代的校友陶西平、六十年代的校友蒋效愚和七十年代的校友张景斌,举办校友论坛,让师生们听“校友说”。
校长刘长铭[微博]表示,校友们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能展示国家的发展历史,这种校庆方式有利于学生体会社会、国家的变化,从中提炼出学校恒定不变的东西,感悟学习、做人的道理。今后,北京四中每年都会举办校友论坛。
校庆“变身”:师生参与度提高
今年,过“整寿”的中小学很多,例如,实验一小和长辛店铁路小学举办100周年校庆;二龙路中学举办90周年校庆;156中学举办80周年校庆;体育馆路小学举办60周年校庆……这些学校的校庆同样低调,不注重声势,更注重内涵和务实,师生参与度明显提高。
实验一小首度公开展出15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大量的档案资料和有百年历史的教具实物,展现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校史,比如,学校首位女教师是邓颖超、首份课标中缝纫是必修课、学校曾以“燕、鹤、梅、竹”等为班级命名……
二龙路中学在校内办起校史展。从1922年“弘达学院”的创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发展,内容丰富,学生可随时参观。
156中学则请来校友——资深翻译家文洁若。文洁若是现代著名作家、记者萧乾的夫人,她将自己与萧乾合译的意识流开山之作《尤利西斯》赠送给学校,鼓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
长辛店铁路小学的百年校庆请来了三年级学生唐筱叶和他的父亲、奶奶、太爷爷,四人依次接过校旗,各执一角,共同祝福母校。祖孙四人都是长辛店铁路小学的校友,他们的经历就是一部活校史。
专家观点:师生才是校庆主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过去,不少学校举办校庆都是各级领导唱主角,所有环节都是围绕领导转,校庆成为拉拢关系、展示政绩的场合,铺张浪费,师生反而成了摆设、道具。
今年中小学校庆的变化令人欣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校庆是师生的节日,其核心是师生,能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校庆办得才有意义。
在熊丙奇看来,校庆应该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校友欢庆,回到母校,重温师生、同学情谊;二是反思学校办学的不足,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找到方向。“让师生做主角,才是未来校庆的基本方向。”(记者 贾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