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开幕:世界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2012年11月03日09:17  北大新闻网    

  2012年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微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北京论坛(2012)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今年的主题是“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共邀请了300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和嘉宾与会,会议为期三天。全国人大[微博]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严隽琪,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德拉华大学特聘教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约翰· 拜恩(John Byrne),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印度前总统卡拉姆(Kalam, APJ Abdul),韩国前总理卢在凤(Ro Jai-bong),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Park In-kook),中国人民外交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会长卢树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周其凤等出席开幕式。

  此外,来自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缅甸、印度、波黑、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国家留学[微博]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嘉宾也应邀出席北京论坛开幕式。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主持北京论坛(2012)开幕式。他首先代表本届论坛组委会对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作为国际性的人文学术论坛,北京论坛今年已经迈入了第九个年头。“九”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成熟与圆满,也寓意新的开始和旺盛的生命力。九年来,论坛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知识、主题,不断成长、完善、壮大,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他介绍,本届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为主题,希望汇聚全球学者的共同智慧,探讨并寻求如何应对世界的积极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为各国的改革发展、为社会的和谐进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严隽琪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北京论坛在探讨人类生存方式和文明发展前景中所作的努力。北京论坛积累的丰富的学术财富,直接推动了中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也成为中外学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她剖析了本届论坛的主题“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之间的关系,指出当今世界的形势千变万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下,要不断开展与国际社会的人文交流,在加强开放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她希望本届北京论坛能够在深入探讨中提出解决问题、增进共识的新思维,为世界的和平和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代表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里德宣读贺信。贺信中说,40年来,他以不同的身份多次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和北京的巨大变化。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都呈现出新格局、面临新挑战,北京论坛在此背景下提出的2012年的主题,非常适宜;当前如何解决冲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如何维护和平,这都需要我们的新思考和新思维。他希望北京论坛能够集合全球智慧和知识,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思维,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和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向大会发来视频致辞,祝贺北京论坛(2012)的成功举行。潘基文向参与北京论坛的各嘉宾和学者表达问候,并感谢主办方为论坛的顺利举办所付出的努力。他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转变,这个转变是经济的,也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预防措施、构建更加安全的世界、支持转型期国家及促进妇女与青年的权益,是他第二任期的五大工作重点。他希望北京论坛能够充分发挥世界公民的作用,共同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使北京论坛成为一场具有建设性、启发性的盛会。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北京论坛主题切合现实,立意深远,具有很好的话题延展性和学科辐射性;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交流融通,探讨人类社会如何共同走向进步和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表示,中国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以北京论坛为代表的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以教育的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以教育的开放促进中外的交流,与世界各国朋友们一起为实现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而携手努力。

  韩国前总理卢在凤在致辞中首先向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表示祝贺。他提到,目前全世界正面临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强相互理解,这对于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变革核心的东亚地区而言也意味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一直是传统意义上东亚地区的中心,也是全球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文化特色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北京论坛是中国跟其他东亚国家开展合作、促进东亚地区文明和谐的重要途径,相信能为东亚主流文明的建立作出卓越的贡献。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代表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Chey Tae-won)致辞。他在致辞中说到,私营企业在创造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在推动全球经济福利的增长,SK集团最近推出新的动议,要通过社会企业来实现社会效益,创造社会价值。他希望可以借今年的北京论坛,探讨社会企业这个课题,同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全球挑战。最后,朴仁国以中国儒家思想家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结束致辞,表达了对北京论坛汇聚全世界的智慧和力量来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与和谐的美好祝愿。

  北京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致辞中向出席北京论坛的学者和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说,在当今时代危机普遍性和共同化的背景下,北京论坛倡导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危机。他回顾了过去八届北京论坛围绕不同的危机所提出的不同主题,肯定了北京论坛在吸纳不同的文明传统、高度关注现实、回应人类共同面临问题的崇高使命中所作出的努力。他呼唤人文社会科学学界能够引进更具开放性的思想资源,描绘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希望北京论坛能够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界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新思想、新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在开幕式上作特邀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世界的和平繁荣”的主题,并具体讨论了联系世界各国的关键性指标。他指出,在环境、经济和贸易、安全、全球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等方面,全世界的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很伟大的愿景来解决我们面临的冲突,来共同实现和平和繁荣的目标”。他希望,本届北京论坛能够提出一个更大、更长远的愿景,以促进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随后,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世界伦理基金会创始人、主席孔汉思(Hans Küng),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鲍林格(Lee C. Bollinger),英国科学院院长、牛津大学荣休教授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四位国际知名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物总长朴仁国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孔汉思在主旨发言中围绕“和谐”的主题,审视世界伦理的意涵,并探讨了“和谐”在中国当前社会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他回顾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和谐价值”的叙述,认为当前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识仍旧是一项艰难却十分重要的任务。世界上最具多元性的地域能够发展出相似的价值观并非偶然。生态保护观、保护两性之间的关系、保护财产的原则、坚持真知的原则,这四个方面是理解世界伦理的重要基础。他强调,中国的古老智慧应在对世界伦理的关注中被唤醒,并融入到现代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中。

  鲍格林就“教育和开放对话”话题发表了主旨报告。他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日俱增;在全球市场日益发展,通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之下,大学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有义务向下一代清晰地描述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他以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球中心网络为例,指出面对日益深刻的全球化,大学应该改变体制,激发学术活力。同时,他呼吁公众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思考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罗伯茨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局势的角度探讨了有关“和谐”的问题。他坦陈,寻求文明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当人类对全球性问题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共同认识时,寻求共同的政治、文化、社会基础是实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超越普世价值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苑囿、加强外语的教学、用跨文化视角重新理解国际关系,是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之下所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

  厉以宁作了题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当前中国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巨大障碍。他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出发对此作出解读:第一,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的结合创造了财富,但在中国,城市在这三种资本中都占据优势;第二,他强调了二次分配的重要性;第三,针对农村“能人外迁和弱者沉淀”现象,他提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更好地安置留在农村的“弱者”,并加强社会救济;第四,鼓励农业企业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建立“双向”的城乡一体化。 

  据悉,本届北京论坛将展开涵盖经济、哲学、教育、城市、语言、新闻、企业家等方面的八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反思资本主义:后危机时代世界面临的挑战”、“信仰与社会——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世界经济变化中的教育发展:质量、公平与效率”、“世界城市精神传承——经验与创新”、“文明的构建:语言的沟通与典籍的传播”、“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创新与变革”、“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社会企业与企业家责任”、“共同的世界,不同的视角:德国、欧洲、中国”。其中,企业家分论坛是本届北京论坛首次设立的分论坛;学生论坛将从青年的视角来探讨面对变革的时代,青年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哈佛-燕京学社专场将围绕“信仰、社会与新媒体”的主题展开。

  此次论坛引起海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中新网等多家媒体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报道。(新闻网记者 黎潇逸、潘聪平、季梵、陈琳琳、张弘毅、张一琪、高思)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