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等教育会是下一个泡沫吗

2012年12月18日08:15  新闻晨报    

  几年前,《经济学人》在一篇报道的开头说,半个世纪前,各国汽车业的领袖们聚在一起抓耳挠腮,实在无法想象如何能与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竞争。如今呢?三大汽车非但神话不再,还得靠政府救市。美国的大学是否会重蹈覆辙?现在尚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问题已经暴露得相当充分。

  不错,美国高等教育依旧领先于世。看看通行的排名榜,世界前一百所大学中,大约一半是美国大学。世界前十所大学中,美国占了八所。美国大学“出产”的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研究论文最多,上大学的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美国一个高中毕业生一生的平均收入大致为140万美元,大学毕业生则是240万美元,硕士280万美元,博士350万美元。

  但是,如今的大学,如同次贷危机爆发前的房市,面临着深重的债务危机。 《经济学人》用消费指数进行了计算:假设1978年的消费品价格和大学学费都是100,现在消费品价格还未涨到400的水平,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1200。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长讲得更为直观:20年前,该校的学费是1624美元,换算成当前的美元价值也不过2564美元。可目前学费已涨到12192美元。这还是本州学生靠纳税人补助的优惠学费,外州学生的学费更要翻倍。私立大学的平均学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1万美元出头,现在直逼3万美元。在2001-2010年间,大学学费从美国人中等年收入的23%上升到38%。目前的学债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信用卡负债总额还高。那些借债读书的大学生,有将近30%最终辍学。这意味着他们根本无法偿还债务。 2007年毕业的学生,其收入水平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后还不及1979年的毕业生。一句话,负债越来越大,还债能力越来越低。

  以上一系列数据都指向一个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一个像房市一样的泡沫?穆迪的分析家早就指出,大学学费的上涨率已远远超出房市泡沫时的房价上涨率,过去十年的学贷上涨率一直都是两位数,连这次经济大衰退也没有将之打到两位数以下。如此下去,谁还能上得起学?

  在过去几十年,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一直被视为世界的典范。其中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教育的高度市场化。欧洲除了英国等极少数国家外,大学教育通常是免费或近乎免费的,由公共财政支持。结果大学爆满,设施严重超载,教授动辄开几百人的大课,穷于应付。美国则拥有众多的私立大学,承担了300多万学生的高等教育。这些大学虽然属于非赢利组织,但主要利用的是捐助等私人资本,经费充足,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州立大学也纷纷效仿私立大学的模式,积极募捐,减少对州政府拨款的依赖,同时在学费上比欧洲大学更有灵活性。

  然而,这样的市场竞争导致了学费的飞涨。各个大学都急功近利地追求品牌和排名。问题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其表现需要几十年才可能衡量,而且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各地,量化在技术和费用上的障碍难以逾越。简单的方式就是衡量硬件。排名战中所依据的往往是比较好量化的指标,比如教授论文数量、师生比例、设施水平。于是,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健身房等,都越修越豪华。另外,为了推销自己,各大学的行政部门膨胀。 1976年,美国大学每百名教授配备的行政人员为50名左右;到1999年超过80名;2009年已经接近100名!

  这些问题全在经济危机中爆发出来。 2006-2011年间,平均每个大学生所获得的州财政支持下降了13%,其中有十几个州的下降幅度达到20%以上。州政府大砍财政拨款,州立大学只能被迫涨学费。几千块的学费纷纷跳到上万。2012年,美国大学生的大学费用只有29%来自奖学金,其他都要通过借贷或者自筹。

  在二十一世纪普及高等教育方面,美国已经开始落后。美国人依然拒绝把高等教育纳入全民福利的框架,认为这不是“免费午餐”。要吃的人多,“午餐”的价格就越来越贵,抑制了大学入学率的增长。美国虽然目前是高科技的领跑者,但“人才生产线”无法保证供应,导致高科技人才稀缺,价格昂贵。这就使新经济所创造的利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贫富分化。面临这样的前景,美国的教育界和企业界人士怎能不忧虑?(作者 薛涌)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