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三无博导”下课引网友热议

2013年01月11日08:20  新华日报    

武汉大学[微博]近日传出消息,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博士生导师将不得招收博士生。该校将每年设置博导岗位800-900个,博导需在科研成果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和经费、试验状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上岗招生。截至2011年,武汉大学已有1300多名博导。改革将致500多名博导不能上岗招生。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无”导师可以在满足条件后重新上岗。

为何要打破博导们的大锅饭?2008年起,该校博士生招生规模基本稳定在1550人左右,每个导师平均只能指导一两名博士生。博士生招生数量相对有限,而博导数量又在持续增加,构成了矛盾。

2012年9月,经过数次修订的《武汉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开始正式实施。1300名具有博导资格的教师集体“卧倒”,申请800个博导岗位。在确定上岗导师以及岗位招生数时,重点考虑五个因素: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培养质量、学科实力与师资力量、生源状况。

尽管这项制度让专家和学生叫好,但毕竟触动了数百名教师的利益,所以该制度从一开始就在争议中推行。不过,让校方满意的是,全校4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规定日期内报送了上岗博导名单,为2013年博士生招生奠定了基础。据悉,为了照顾一些教师情绪,部分院系实行“轮流坐庄”。校长表示,在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2014年坚定不移地执行新的博导岗位管理办法。

据武大教科院教授陶梅生介绍,2008年开始,武大已经开始实行博导向学校缴纳一定博士生培养经费,支持博士生的科学研究。这可以看成是新办法的酝酿。新办法可以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导师科研水平和学校竞争力提高。不过,基础理论人才培养和高端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毕竟不同,两类博导可适当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武汉大学新闻网、荆楚网

让博导头衔“下课”

在我国,博导是个重要的学术头衔,拥有这一头衔者,不但可以招博士,而且可以享有更高的福利待遇。

国外大学中,根本就没有博导这一说法,或者说,它最多只表明一种工作状态,即在带领博士生做博士论文。这个活儿教授能干、讲师也能干,只要他能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做好的科研。

取消博导头衔,谁能招到博士,就可履行导师指导责任,这无疑让大家把对“头衔”“身份”的关注,转向对教育培养质量本身的关注,导师会以自己的培养质量、声誉来吸引博士报考,而再难以用博导的身份进行忽悠。新京报网

恐将制约学术研究

如今,大学的科研学术已被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所统领,象牙塔更像是一个生产科研项目和适销对路的青年劳动力的大工厂。拉项目、拖关系、找经费成了众多教授们疲于奔命的主要营生。

只有做项目的博士生才是有事可做,读书思考、著书立说就是无事可做吗?难道博导培养博士的方式就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充实到那些科研生产流水线上吗?以项目经费和成果数量来考核博导资格,恐怕进一步制约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助长了教授们将国家的高校资源拿到市场上寻租赚钱并且用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的歪风邪气。

用一刀切的方式做量化评估,排挤踏踏实实搞基础研究的人才,将再难诞生思想大师和科学巨匠。 中国广播网 王维佳

微博热议 >>>

@图中饮杯茶:博导就是靠项目生存。没项目,怎么带学生?竞争是必须的

@懿点儿:几百个“三无”博导,怎么评上的?都够再办家大学了。

@黎lg广:这也不合理啊,那些文史哲的博导去哪弄项目啊?

@说实话189:基础类学科现在就是靠国家的救济,没了基础金字塔再高也脆。

@范小青muc:“无成果”的下课还讲得通;“无经费无课题”作为下课的头两个条件,却不一定公平啊。

(原标题:“三无博导”下课引热议)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