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公开课“摸石头过河”

2013年05月20日09:37  北京商报 微博   
国内网络公开课“摸石头过河”国内网络公开课“摸石头过河”

  近日,国外最早开设网络公开课的英国开放大学校长马丁·比恩来华,使得国内网络公开课的发展再受业界关注。但由于国内外教育环境与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国内的网络公开课难以照搬国外模式,尚处于渐行渐改的摸索期。

  MOOC模式引发国外教育界海啸

  在互联网已经在全球铺开的今天,它依旧有着某种魔力,魔棒挥舞之时必会引发一个传统领域的变革。2012年,这根魔棒点到了教育领域的头上。MOOC是什么?它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中译名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对此,斯坦福大学校长曾把它比做“一场数字海啸”,还说MOOC拥有把传统大学教育“扫地出门”的力量。

  近日,借着英国开放大学校长马丁·比恩来华讲座的契机,国内网络公开课话题再次受到业界瞩目。

  说到MOOC模式,美国首当其冲。早在2011年,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塞巴斯蒂安·史朗的教授就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挂到了网上,尽管授课水平并不高深,却吸引了来自近200个国家的16万名学生。时隔一年,美国便出现了Coursera、Udacity 和 EdX三大巨头。三家MOOC模式网站同在2012年上半年上线,尤其是Coursera和Udacity两家,都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把注册用户数量发展到百万级。

  MOOC之所以能引发教育界的变革,得益于其颠覆性的学习模式。在这些网站里,有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课程,所有的内容都是免费的,用户可接触到医学、计算机、人文、商科等各领域的优质教学资源。当用户报名某一门课程后,会清晰的看到课程排期,学习过程中还会有随堂测验、课后作业等环节以检验学习成果。而其人性化的互动模式,还能让用户在讨论区或学习小组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倘若用户能坚持学习完全部课程并通过测试,更能获得相应的证书。要知道,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学费约为每年1万-4万美元,MOOC的出现又怎能不引发教育界海啸? 

  尽管MOOC模式走红的源头是美国,但英国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马丁·比恩此次来华就感叹:“我们已经在MOOC领域做了四十余年,为什么世界到了去年才对此‘觉醒’?”马丁·比恩称,MOOC具有免费、在线、互动、开放且大规模的特征。就在去年12月,他们推出了英国首家MOOC平台“Futurelearn”(未来学习)。他还介绍说,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在iTunes U上拥有6200万的总下载量和17万的周下载量,而在19%的国外下载用户中,中国用户占了绝大多数。 

  国内网络公开课非完全复制MOOC

  MOOC模式在美英两国引发的教育革命也蔓延到了中国。目前,国内涉足网络公开课领域的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如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大学[微博]、复旦大学[微博]等,它们的课程有的通过高校官网发布,有的与其他网站寻求合作;另一类是各大商业性网站,其中既有新浪、网易这样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又有沪江网、YY教育这样的垂直性网站。

  以做在线语音交流工具闻名的YY平台,在涉足网络教育后也搭上了公开课的顺风车。YY教育副总监劳琳表示:“YY平台目前拥有5亿的注册用户和600万的月活跃用户, 汇集了2万多名讲师和超过10万堂的公开课, YY教育未来将是英语类精品课程汇集的频道。拿正处在启航期的‘雅思[微博]700’为例,首次安排的课程就是顶级名师祁连山老师的雅思公开课。”

  作为专业英语学习网站的沪江网同样重视公开课的质量,其公开课项目负责人许业宏表示,为保证课程质量,沪江公开课至今未对外开放开课申请。同时,他们很重视即时互动,“让老师和学员在线零距离对话,即时解答用户的疑问”。

  至于公开课运营方面已经走在前列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涉足公开课的时间要更早。据新浪公开课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浪公开课的定位是做一个公益性质的视频传播平台,网站早在2010年8月就以专题的形式翻译并引进了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此后,在2011年4月,公开课由页面专题晋升为新浪教育[微博]频道的一个栏目,并于同年10月开始以独立域名运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浪公开课收录了40多所国外大学(机构)及50多所国内大学(机构)的400多门课程、5000余段视频,每周都能保证有几十个小时的课程更新。 

  “虽然国内公开课在试图复制MOOC模式,但目前来看,并没有成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网校网CEO张迪欧说。

  欲盈利需先改善用户体验

  对于MOOC模式在国内的“异化”,张迪欧认为,在国外,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竞争压力也相对较轻,人们自发地就会有学习更多知识的欲望;但在国内,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许多人不得不把学习变成一种功利性诉求。“可以说,网络公开课在国内,叫好难叫座。”

  新浪公开课的负责人进一步解释,“一方面,网络教育被视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被社会接受的评判与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国内大学在网络教育上重视程度不高,精品中文课程不多”。

  公司白领刘新(化名)的用户体验,也道出了国内公开课的些许尴尬。刘新大学期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即使已工作多年,他仍保持着每周到Coursera听一次课的习惯。“国内的公开课,老师在上面一直讲,我在下边一直看,然后看完了,然后就没然后了,啥也没记住。公开课既然算是一门‘课’,无外乎会涉及到学术性、权威性和交互性三个层面。学术性和权威性取决于老师和学校的造诣,交互性就体现在要避免让用户长时间地盯着一个视频只看不思考。”刘新说。

  而在大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公开课更多的是一种公益行为,很难带来直观的盈利模式。

  新浪公开课负责人以新浪公开课为例称,尽管新浪目前有70%以上的公开课来自国外高校,但是,“除非另有声明,新浪公开课平台上的所有国外名校课程均遵循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协议,在传播时需保留原始出处、作者署名,不能作为商业用途”。相应地,受Creative Commons协议的强制规定,新浪公开课的网页上不会出现任何形式的广告;但在不受协议限定的线下活动中,新浪也会利用自身品牌同一些机构和企业展开商业合作。

  劳琳则表示:“在YY教育平台,付费的课程是专门为有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实现短期提分、通过考试的学员而准备的,在公开课的免费体验之后,学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课程的真实品质,更有信心对付费课程做选择。”

  “国内公开课单纯依靠免费模式很难走远,可在兼顾公益属性的条件下,适当考虑盈利,如通过品牌提升、流量变现等。但前提是,必须把用户体验做上来。”张迪欧说。(北京商报记者 李立勋 实习记者 赵娜/文 贾丛丛/漫画)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