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注释中的22个错误

2013年07月03日10:36  每日甘肃网    

  1.“遣”课文注作“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不对。休是要写休书,焦家把刘兰芝赶回就没写休书。遣就是赶的意思。遣、赶同源。

  2.“为诗云尔”是作诗叙述。“云尔”是叙述这事,不是“句末语气助词”。

  3.“五里一徘徊”,“徘徊”解作“流连往复”。不对。“徘徊”是“盘桓(环)”的阴声韵。uan韵在河南长垣、洛宁念成uai,“弯”念成“歪”。徘徊是盘桓,是转。是说每飞五里都再转回看一看。这深表缱绻之情。解作“流连往复”,“流连”不是词,“往复”也不是词。“流连往复”到底是什么意思编者能说出来吗?后面“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按“流连往复”,又是怎么解呢?“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是说临吊前在庭院树下边回忆初婚时的美好,死后又“令母在后单”极为悲痛而边盘桓。

  4.“十六诵诗书”,这里的“诗书”“詩”指詩经,“书”指《春秋左传》。历代有把《尚书》作启蒙教材。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不对。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不对。

  5.“大人故嫌迟”的“故”是“还是、仍然”的意思,不是“总是、老是”。“总是、老是”不是百分百。这个学生“总是”或“老是”迟到,是说十天有八次迟到。“还是、仍然”是百分百。“故”作“还是、仍然”的用例:《抱朴子·论仙》:“江淮间居人为儿时,以龟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了:完全。)

  6.“府吏得闻之”与“阿兄得闻之”的“得”要解。“得”就如湖南话的“哒”,了的意思。“得闻”就是“听了”。宋陆游《渔家儆》词:“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董解元《西厢记》第一折:“脸儿矜色百媚生,出得门儿来慢慢地行。”

  7.“何意致不厚?”课本注作:“为什么招致苛责呢?”“致”固然有“招致”的用法,但“不厚”不是“苛责”。这句是问“阿母为什么对媳妇苛刻?”不是问“刘兰芝为什么招致苛责。” 我们今天写信结束语多说唱“此致敬礼!”这个致就是给、表达。

  8.“何乃太区区”:“区区:愚拙,凡庸。”这里的“区”是“恪”,即恪守(礼教和夫妻情义),才有后头刘兰芝“感君区区怀”的谢意。《论衡·感虚》:“如不闻其言,虽至诚区区,终无得也。”(如果他没有说出,即使他诚恳到极点,最终还是得不到。)我们平时说的“区区小事”的区源于“格”,如豆腐小方格。海淀区朝阳区的区的区就是划分的格。

  9.“吾已失恩义”解作:我(对她)已经没有恩情了。这里的“恩”不是恩情。婆婆对儿媳妇有什么恩情?这里的“恩”源于“因、依”,是“爱”的意思。“爱”源于“挨”在一起。“挨”源于“依”。因也有依的意思。陈陈相因是一批一批的过年粮食相堆积。因也有依靠义。如:因人成事。 “吾已失恩义”是我对她已没有爱的情感。我的《汉语释源大字典》恩字头: 恩 ēn《广韵》乌痕切,平痕影。谆部。 ①〔因、依〕爱。《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欢闻歌》:“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班婕妤《怨歌行》:“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把团扇丢弃在箱子里,恩爱中途断绝。) ②〔→〕爱心。《孟子·梁惠王上》:“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现在,大王的爱心已经扩展到禽兽身上,但是,您的功德却没有施及老百姓,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不知道源,各版本的《孟子》都把这句里的“恩”译注成恩情。恩爱夫妻是恩恩爱爱的夫妻,是相亲相爱的夫妻。 9.“供养卒大恩”课文注作:“终生侍奉公婆(应是婆婆),报答大恩。”这“卒大恩”是尽我最大的爱心。

  10.“勿复重纷纭”解作“不要再添麻烦。”不对。刘兰芝是说“不用再说那些话了”“添麻烦”与文意不合。

  11.“仍更被驱遣”这里的“更”要解。它是“还是”的意思。仍、更连用。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第一个“更”是还是的意思。

  12.“誓天不相负”不是“决不会对不起你。”,这里的“负”是“背”,即决不违背我“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和“誓不相隔卿”的誓言。

  13.“君既若见录”“录”注为“记”,这显然是由“记录”想到的。光是记有什么用,来娶才有济于事。这里的“录”就是取,源于“碌”,碌是转,取东西手要攥起来,有“录取”连用。你既然要来接我,“不久望君来”。如光是记挂,能指望他来吗?新版标准第四册“录”解作“收容,收留”。古今无此用法。“君既若见录”的“若”後作“诺”,答应的意思。《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名理》:“若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也。已若不信,则知(智)大惑矣。已若必信,则处於度之内也”。

  14.“举手常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不是“忧愁伤感的样子”。这里的“劳”是想。也源于碌。想是脑子打转转,开封说转圈儿想。“作计何不量”的“量”也源于碌。“虑”是它的阴声韵。“考虑”台湾说成“考量”。劳表示想的用例:《诗·齐风·甫田》“劳心忉忉”、《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二情同依依”依在一起,别时别后当然是常想着。

  15.“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不是“模拟车声”,“甸”是“田”,田是一块一块相连的,因此古乐府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甸甸是形容马和新妇的车隐隐约约前后相随。

  16.“阿母大拊掌”“拊掌”课文解作“拍手,这里表示惊异”。惊异不表现为拍手。这里的“拊”是“抚”的假借。人碰到无奈难办的事时往往右手握成拳放在左手掌里来回旋转,口里还自言自语“这咋办哩?”

  17.“徐徐更谓之”解作“以后慢慢再谈吧。”这里的“更”是“还”,不是“再”。仲卿有誓在前,兰芝要她妈“自可断来信”,怎么肯“以后慢慢再谈吧”。不过“还是要慢慢跟媒人说清楚。”

  18.“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课文解作“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对谁愤,恨谁呢?“恨”源于“干”。尖物刺心,心痛。生人作死别,这心里的痛苦能表达透吗?

  19.“故作不良计”课文解作“我是有意做这不好的打算(指自杀)。故,故意。”有意做这不好的打算不是存心气死你娘吗?存心使你娘断后吗?要是我是阿母那我就拿起鸡毛掸揍这孬孙。这里的“故”源于古,我是早有这个念头。他还祝愿死后母亲“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20.“寡妇起彷徨”课文注作“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这样,“彷徨”成了“心里很不安定”。“起彷徨”是对“驻足听”,是起来走动。

  21.“多谢后来人,戒之慎勿忘。”“谢”不是“嘱咐”,而是“诉”。现版“标准”语文①《鸿门宴》:“项伯……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注20“道歉”。如果是道歉,项羽岂能饶他。这里的“谢”也是“诉”,说明。说明“吾入关,……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2.“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课文“郁郁”解作“繁盛”。这里郁是“纭”的入声韵,是多、拥挤的意思。严格地说“繁盛”不是词,是生造词。

  作者:曾光平 河南大学[微博]文学院教授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3443342780

  E-mail:zgphu@henu.edu.cn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