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8月25日电(记者 谢樱)炎炎暑假已接近尾声,不少社区却迎来了孩子应付暑假实践作业的“盖章潮”。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本来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现在却异化成了一场“盖章运动”,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实践变得徒有虚名。
社会实践顺理成“章”
暑期实践是许多高校纳入学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不少中小学校也将社会实践作为假期作业的一项,意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然而开学临近,一份假期社会实践报告,却成了一次关乎诚信的集体回答。
“8月底一到,我们这就迎来了‘盖章潮’。不少家长[微博]带着孩子来社区要求盖章证明,为暑期社会实践的作业交差。”长沙市河西某社区工作人员何旭婷说。
帮助物业分发快递、打扫社区卫生、看望五保户人员……面对这些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内容,何旭婷表示无奈:“我们是真不愿意给孩子们开这些虚假证明,但有时候经不起家长的软磨硬泡,只能盖章了事。”
“盖个假章实际危害很大,不仅使孩子们不劳而获,更加助长了其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并不可取。”中南大学[微博]社会学教授李斌说。
社会实践何以“践而不实”?
为何原本好端端的社会实践,却最终沦为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不被重视是社会实践“践而不实”的重要原因。“在社区里的社会实践无非就是些搞卫生、看门等打杂工作,不见得能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天气这么热,孩子受不了。”受访家长袁女士表示,“还不如给孩子报几个辅导班,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对实践作业的检查,大多也是“走过场”。“老师不过就是看看有没有盖章、签字,并不会追究其中的含金量和真实性。”袁女士说。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学分保持“宽松”政策,不会太为难学生。
“其实社会实践对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来说有着重大意义,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真正了解生活、工作的辛苦,比多背几个单词、多学一门才艺来得重要多了。”一些受访家长对此挺重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实践单位,颇为无奈。“我曾经带着孩子去过社区、店铺甚至公司,希望对方能够提供实践岗位,但都被拒绝了。”长沙市民龚芳说。
“社区物业里的事情繁多,人手不够,哪里有闲人来组织孩子的实践?更何况我们也不指望孩子能帮上什么忙,而且万一要是有什么闪失,我们更加负不起责。”对于物业工作人员来说,提供岗位远不如盖个虚假证明章来得方便快捷。
正是由于合适社会实践岗位的缺乏,有的家长则选择亲力亲为带着孩子进行社会实践。“暑假里我带着孩子摆地摊、卖报纸,和孩子一起思考进什么货,锻炼孩子与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获益匪浅。这些东西绝不是课堂上能学到的,但对孩子一生都受用。”学生家长卢贵新告诉记者,孩子的社会实践表上并没有任何单位的盖章,但作为父亲,他用笔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孩子表现优秀”的评语,希望老师能够对这份真实却不达标的“实践报告”网开一面。
社会实践还需“素质教育”土壤
“实践证明可以造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锻炼和经验却无法造假。”湖南师范大学[微博]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植英指出,社会实践本该成为培养独立实践能力、责任感,以及提高社会适应力的重要一课,而如今却演变为一种比不做还可怕的应付与作假,这足以值得全社会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重应试轻实践,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广受社会诟病。而社会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里面的一部分,就是为了将实践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目前虽然设立了社会实践课程与学分,但配套体系却没有跟上,社会缺乏一些合适的实习单位、实践场所,很难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因此社会实践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汪植英建议,一方面学生应转变这种应付、敷衍的做法,另一方面校方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对接,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学校和社区可以与一些公益机构开展“定点”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项目内容,使实践内容落到“实”处,真正将暑期实践成为学生接触社会的良机,不仅让学生们有所收获,也能对单位、社会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形成双方“共赢”的合作局面。
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鉴定,也仅是看其是否盖过章,如此的“放松”要求才会让学生的社会实践沦为形式。因此对于社会实践造假的问题,学校也应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虚假实践的产生。
“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需要抵制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氛围影响,进一步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有针对地强化社会激励和社会引导,并有学校和家庭的主动配合,学生才有可能在素质教育中获得真正的发展。”汪植英说。
(原标题:社会实践沦为“盖章运动” 拷问学生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