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的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自然规律。此话如果从老师口中说出,其潜台词是想办法调往条件好的城镇学校。现如今,湖南许多县的情况恰恰相反:老师们争着往偏僻的村小和教学点去,因为在那里收获的幸福一点也不少。这得益于湖南省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津补贴这一利好政策。正如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所说:“让农村教师袋里有钱、住有所居、晋职有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提升教师荣誉感的有力抓手。”
政策支持:武陵山片区教育的福音
5月18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卫生人才发展提供重点支持的若干意见》。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是全省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阵地。
将武陵山片区确定为国家第一个率先启动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湖南协调区域发展面临的一大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武陵山片区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片区贫困落后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教育事业基础仍十分薄弱。2011年片区37个县市区共有幼儿园2163所,在园幼儿42.4万人;普通小学3333所,在校小学生143.4万人;初中学校1116所,在校初中生63万人;高中阶段学校323所,在校学生32.9万人。各县市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建设滞后,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初中生升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普遍低于全省水平。特别是占片区人口7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微博]校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教学实验设施严重不足,平均每万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3.8人,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比例大。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导致片区人口素质偏低,文盲率、半文盲率偏高,成为阻碍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
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着力解决这一影响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从去年6月开始,经过反复深入调研论证,十几易其稿,历时近10个月,《意见》终于出台。《意见》共6个部分18条,将通过项目支持、对口支持、资金支持、编制适当倾斜及职称评聘适当放宽等措施,留住、提高现有人才,并辅之以人才引进和培育。相关政策也适用于湖南罗霄山片区所辖县。
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给记者着重谈了《意见》中的大力推进片区农村教师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他说,这一方面主要目的是通过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源,加大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片区农村教师人才素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实施岗位全员培训计划。主要是明确省教育厅在国家、省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中,每年要为片区免费培训人数不少于500名的农村骨干教师。同时要求片区市州或县市区,每年要采取集中办班、跟班学习、送教上门、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组织农村教师开展岗位专项培训,累计不少于1个月,力争用5年时间,将45岁以下的农村教师普遍培训一遍。二是实施本土人才定向培养工程。继续实施片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根据各地对学科专业的需求,在省内师范院校,以县市区为单位,继续从片区本地户籍考生中招录一批定向师范类大学生,培养前签订协议,毕业后到片区农村中小学校就业服务,服务期限不低于5年。各级教育部门将加强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的跟踪管理和教育引导,确保培养质量,做到培养后下得去、留得住。三是要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各类培训项目,向片区农村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教师倾斜。积极向国家争取培养专项。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面向湖南的“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主要向片区倾斜。在实施岗位全员培训计划时,要注意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的地方,要帮助经费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校解决培训对象培训期间的交通、生活补贴。四是积极支持片区农村中小学校在岗教师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在岗教师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获得从事本职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取得文凭后,县级教育部门和所在单位可给予适当学费补助。在岗人员经批准参加脱产培训学习期间,发放基本工资,在岗培训时间连续计算工作年限。
谈到片区如何支持片区农村开展人才引进和激励,省人社厅副厅长王瑰曙告诉记者,当前片区农村学校人才紧缺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学科缺老师开不了课,考虑到培养本地人才有一个周期,省委、省政府决定采取措施,帮助片区引进和激励人才,主要的政策措施有:一是实施片区农村中小学校紧缺骨干人才引进资助计划。就是以县市区为单位,经有关部门同意,片区农村中小学校引进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急需紧缺骨干人才,签订5年以上服务合同且服务期间年度考核合格的,给予3万元补助;二是支持片区开展特岗招聘项目。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给予我省的指标,重点向片区农村倾斜。继续做好我省特岗教师招聘工作,鼓励更多的片区籍考生参加本县市区特岗教师招聘,重点保证片区县市区对特岗教师的计划需求。鼓励片区所在市州启动本级面向农村基层的“特岗计划”。三是加强柔性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鼓励支持身体健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退休教师到片区农村中小学校服务。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指标分配向片区农村倾斜;大力开展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工作,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四是在职称评聘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设置一定数量的“武陵山片区特聘中高级职称聘用岗位”,专门用于解决基本符合条件,长期在片区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中高级职称难的问题。评聘片区农村教育系列特聘中高级职称,适当放宽论文、学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条件,外语水平不作必备条件。受聘的特聘中高级职称岗位在聘用期内,享受中高级职称聘用岗位同等待遇。
记者就片区农村基层教卫人才津贴标准和如何从资金投入上保障人才津贴落实到位,采访了省财政厅副厅长欧阳煌。他说,《意见》提出,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片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主要是为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含初级)的在编在岗教师,在片区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工作期间,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镇政府所在地(不含县城关镇)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这项政策在整个《意见》中是核心内容,也是基层最盼望、政策含金量最高的内容。设立这个人才津贴,主要是考虑目前片区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实际。目的是通过设立人才津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安心农村基层工作,让片区老百姓学有所教。为确保人才津贴落实到位,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省级财政拿大头对所需经费给予补助。尽管省级财政并不宽裕,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具体困难,但我们会努力克服,加强资金筹措,统筹安排资金,确保省委、省政府为片区开具的这份民生“大单”全额兑现,落实到片区农村头上。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真正用好用实。
省编办副主任刘学群谈到,将给予片区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适当倾斜。对片区农村中小学的人员编制,在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核编标准范围内,可按相关核编比例的上限核定人员编制,其中片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县镇中小学核编标准核定。另外,有效盘活用好农村中小学校现有编制资源。支持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片区农村中小学校结构,提高片区农村中小学校从业人员水平。经有关部门同意,对考核认定为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5年内对经培训仍不适应工作要求的,要实行转岗、分流,切实让编制资源在促进片区农村教育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意见》出台后,在湖南省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刘奇军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意见 》与教育强省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与湖南的“四化两型”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为全省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导向。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学校安心从教,终身从教,必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均衡配置,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溆浦县沿溪乡中学语文老师龙方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和政府对乡村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层,这使我们感到了当乡村教师的一种强烈的荣誉感,也使我们生出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泸溪:农村学校成了人人向往的“香饽饽”
田继刚是泸溪县马王溪小学的教务主任,2008年前在达岚乡都用小学任教。来到马王溪小学后,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的他,一度寻思着能不能调到一所各方面待遇更好的中心完小或者城区小学。不过后来他放弃了这种想法。
因为从2009年起,泸溪县在农村教师中推行的“三个倾斜”政策,让他坚定了扎根村小的信心。
从2009年开始,由县财政埋单,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教师津贴连续三年翻番:2009年村小教师每人每月岗位津贴为300元,2010年达到600元,2011年提高到1200元。农村中心完小、初中教师岗位津贴每人每月400元;此外,泸溪还按国家标准发放教师绩效工资,并在绩效工资中特别设立了农教补贴,村(片)小教师每人每月200元,农村初中、中心完小教师每人每月100元。
县教育局局长龚佳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岗位津贴一项,村小教师一年收入要比城区教师多出1.44万元,不少村小教师的年收入可达5万元。
这样一来,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田继刚正常情况下一个月就能多收入1400元。“收入增加了,生活的压力变小了,幸福指数一路攀升。”田继刚笑着说,“2010年,我家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月供是每个月600元,有了这笔补贴,月供已经没有压力了。”
浦市镇中心完小除了拥有本部和分校以外,还管理着两所片小、11所村小、4个教学点。校长陈仕国介绍,以前老师们都是争着往城镇学校调,都不愿意去偏远的村小和教学点工作,以至于县里要求搞的支教活动,只能让老师们轮着去。“实行农村岗位津贴和农教补贴以后,城镇学校不那么俏了,甚至出现了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的教师争着去村小任教的局面。”陈仕国说。2011年秋季,教育局要求浦市镇中心完小派出6名教师对口帮扶达岚小学下属的岩屋口村小,自愿报名的老师就达到20多名。
陈仕国不得不制定一套详细的选拔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和评分,最终选出了6名身体条件好、教学业绩突出的老师“下基层”。
待遇倾斜,但不是搞平均主义。“对于这笔津贴和补贴,我们根据学校边远艰苦程度、额外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成绩差额发放。上学期,多的老师拿到了12000元农教补贴,最少的也拿到了6000多元。”陈仕国说。
第二个“倾斜”是评奖评优向农村教师倾斜。评选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泸溪县将80%的表彰指标投放到农村学校。2011年教师节,在受表彰的131名教师中,农村教师达到102人,教师个人获得的最高奖励为5万元。上面把指标往农村倾斜,学区和中心校就把指标往条件艰苦的村小、片小倾斜。2012年浦市镇中心完小共有25名教师获得各类奖励,其中在村(片)小工作教师的占14人。
职务评审也向农村教师倾斜。从2005年起,泸溪县将教师中、高级职务晋升指标直接分配到乡镇,分解到学校,农村教师职务晋升的比例和机会超过了城区学校。泸溪县教育局还规定,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参评特级教师,须有至少1年在农村学校教学的经历。
优秀教师愿意来、留得住,为乡村教育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
岩头山小学以前是浦市镇中心完小下属的学校中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最差的一个。位置偏僻,从镇里乘车需要走2个来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8名教师年龄都在40岁以上。因为教学质量差等原因,学校和周围村民、村委会的关系也很僵。
为了解决这所学校在各方面“跟不上趟”的问题,陈仕国决定从下属学校中挑选1位管理者和1位优秀教师到这所学校支教。经过激烈的竞争,银井冲片小的负责人邓利民来到这里。结果仅仅半年,这所学校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学质量前进了3个名次,学校和当地村民、村委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我们每学期都设立教学质量提高奖,上学期共奖励12名教师,岩头山小学占了4名。”陈仕国说。
县教育局的一份资料显示,“三个倾斜”政策实施以后,村(片)小的教育管理更加规范,入学率和巩固率稳步提高,全县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3%,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4%。
农村学校成为“香饽饽”的另一个原因,是泸溪县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让扎根基层的老师们安居乐教。
“来四中之前我觉得很幸运,现在我觉得很幸福。”信息技术教师杨雪华2012年9月份通过公开招考来到地处何水镇的泸溪县四中,今年2月份,学校就为她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廉租房”。采访时,她忍不住向记者“秀幸福”,还邀请记者去她家参观。校长王维红介绍,杨雪华的幸福,得益于县里2010年开始实施的教师周转房建设。“县里为我们学校修建了60套周转房,加上2008年建成的16套教师公转房,目前我们学校的教职工每人都能以较低费用租到一套房。”
住房不用愁,这也是泸溪农村教师感到最幸福的事。
坐落在泸溪、辰溪、麻阳三县交界之处的兰村片小,一栋教师周转房擦亮了我们的眼球。“这栋楼是全州第一栋村片小教师周转房,共有16套房子”,兰村片小校长包太荣介绍说,“学校还建好了寄宿生宿舍、篮球场和塑胶跑道。”
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也使城里来支教的老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更乐意留在乡下。今年刚分配来的免费师范生王颖也住在周转房里,她对现在的住宿条件十分满意:“来之前,还想着要去租房,没想到可以住进周转房,而且住宿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差,甚至还要好。”
从2010年起,泸溪县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周转房列入全县的“民生工程”,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到2013年底建设保障性住房1500套,目前已验收1348套,建筑面积6.73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我们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全县无房教师拥有一套新住房,实现乡村教师住有所居。”陪同采访的向子权说。
票子涨了,房子宽了,农村学校的吸引力提升了,接下来就是提升队伍素质。泸溪的做法是,将师德教育与师能培训相结合,一年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比如2009年开展的“爱岗敬业、幸福从教” 主题教育活动,今年开展的“强师德、提师智、练师能” 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县教师有了一种无私奉献、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在泸溪,培训也是一种福利,同样向农村教师倾斜。“县里组织的每次培训都是包吃包住。”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文百顺说,“泸溪每学期以中心完小为主要阵地,对农村教师进行两次业务培训;每年暑假组织全县片小教师分批进行全员培训;每年选派100名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州(县)学科带头人、20名农村学校校长到省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校、本县的城镇学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农村教师和校长们能跻身其中,那是莫大的荣誉。”
石榴坪乡中心完小教师田继文对去年举行的一次“送培上门”活动记忆犹新,长沙名师的作文课“快乐传递”,以先游戏后写作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动笔的积极性,也引发了他对如何有效开展作文教学问题的反思。
凤凰:“老师又回流到村小了”
和平教学点位于凤凰县茶田镇,离中心学校有近10公里,曾令忠是这个教学点的唯一一位老师,已在此坚守20余年。前几年,曾老师也曾想着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去,但这两年他却安心下来了,一门心思搞好工作。
“现在每个月能拿1420元的津补贴,别人都想进来,我去哪里赚这么多钱呢?”曾老师说。他细细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基本工资有2000多元,绩效工资每年有18000元,再加上现在的津补贴,每年可拿到6万元。这在我们这山区,可是罕有的高收入。
原来,凤凰县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今年以来,更是大幅度增加边远农村教师津补贴额度,让很多老师不再“人心思动”。
前几年,凤凰县与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村小教师想调到乡镇,乡镇教师想调到县城,结果城镇拥挤不堪,而村小几乎无人愿意去,即便一些边远的乡镇学校,教师流失率也高得吓人。
凤凰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龙清华[微博]向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他来到全县最偏远的学校禾库九年制学校,全校中学有12个班,包括校长在内竟然只有15个老师,“一人分到一个班还多”。校长向他诉苦:学校离县城远,待遇差,许多老师纷纷调走,师资没有保证,怎么能搞好教育教学呢?
与此同样的情况还有米粮、柳薄、两林等乡镇的学校。不少校长纷纷反映:最难的事是安排谁去村小,安排谁得罪谁,不安排又不行。而教育局每年收到的调动申请报告,每年有400来份。
教师人心思动,农村教育雪上加霜,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凤凰县县委、县政府调研后指出,要真正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除了做到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关键还是待遇留人,用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
凤凰县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41.96万人,尽管是著名的旅游之地,但该县2012年财政收入只有5.1亿元,80%的支出靠上级补助。但在家底薄、负担重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从2009年起,同时实行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和农村津补贴。
凤凰县教育局局长吴元贵说,凤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制定并下发了《凤凰县关于中小学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凤凰县教育局关于农村教师津补贴发放的通知》和《凤凰县农村教师津补贴实施办法》等文件。
凤凰县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从2009年1月开始实行,分为两个阶段:2009年1月到2012年9月,按每人每年14568元的标准发放,落实了40%、60%、100%不等;2012年10月到2013年6月,按每人每年18000元发放,全部落实。
吴元贵表示,绩效工资把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一律不准平均分配,不准按人头发放。三拱桥学区按照教师平时出勤、工作量和期末教育教学成绩来核算每位老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奖优罚劣,2013年上学期,教师之间差距达580多元,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同时,凤凰县开始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发放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9年到2011年,这一阶段是农村中心完小每人每月60元,村小及教学点每人每月100元,城区没有。但由于额度较低,效果不大。第二阶段是2012年,分为六类地区,最偏远的地区每人每月可拿600元,其他地区则为100到400元不等,城区学校没有。
今年,凤凰县再次做出调整,乡村教师津补贴在2012年606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874万元,遥远村小、教学点的教师津补助翻番,由上一年每人每月400元或600元,提高到800元、1000元或1200元,最高达1600元,不少教龄长的村小教师年收入达到了6万元。据悉,今年该县每人每月发放1200元的有84人,1000元的248人,800元的108人。
待遇提升,偏远乡村教师的心静了,劲头足了,要求调动的少了,甚至还出现了竞争去村小的现象。禾库九年制学校现任校长吴金合告诉我们,待遇提升留住了乡村老师,现在中学老师由几年前的15位增加到40多个。不过,现在又遇到了一件“烦恼事”:因为村小一年津补贴比中心学校高1000多元,以前是大家都不想去村小,现在大家都想去村小,结果又不好安排,不知道安排谁去,只好通过竞争下去。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天,位于县城的三江小学校长龙志刚给龙清华打电话,开口便说:“麻烦了,我们学校有6个老师想要调到村小去教书,你说怎么办呢?”龙清华告诉他,下乡支教,各校要制定个规则和方案,按照方案去做。
龙清华感叹地说,现在就连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务主任也跟我说,愿意去下乡支教。原来是请求城里的老师去,大家不愿意去,现在还要竞争名额。“提升农村教师待遇,确实是均衡城乡师资的一个好杠杆。”
他告诉记者,自实施农村教师津补贴之后,原来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师纷纷要求调到城区或城区周边学校的现象在减少,特别是条件最艰苦的腊尔山片区学校,以往每年有上百人请求调动,这个暑假风平浪静,特别是三拱桥学区还有6人要求调到艰苦的村小去任教。
当然,凤凰县目前高额度的教师津补贴目前还只覆盖到较为偏远的村小,要大面积覆盖,财力难以承担。龙清华建议,要从根本上促进人才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从城区向农村、从中心校向边远村寨有序流动,还需要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原有农村教师安心、少流动,还可以吸引优秀教师进农村,实现教育师资均衡,促进教育公平。
攸县:把好事办实
办好边远地区教师享有特殊津贴,这让鸾山镇漕泊小学的新聘老师董政高兴得不得了:“每月300多元,钱虽不多,但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不仅能解决我的生活困难,而且能坚定我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念。”
渌田镇群星小学41岁的刘小勇也很开心:“大好事啊。我老家虽在群星,但家住县城,学校离县城三四十公里的路程,每个礼拜回去一次还是感觉有点经济压力。有了这每月三百多,我就可以安心在群星工作到退休了。”
给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确实给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办了件大好事。促成这件好事的,包括县委书记胡湘之,县长龚红果。攸县地处湘东南部,县域经济实力居全省十强,在稳定教师队伍、落实教师待遇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攸县教师口里津津乐道胡湘之的一句话:“教育再怎么重视、再怎么支持都不为过。”心里装着一个故事:年终经费安排时“僧多粥少”,胡湘之发话了:优先安排“两老”——老干部和老师。总之,攸县四千多教师感觉到,县委、县政府是把他们放在心坎上的。
县教育局主管计财的副局长李国平介绍说,此前,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广大教师到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从教,县里开始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贴和激励体系。2009年出台了文件,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进行专项补贴和激励,连续三年对原漕泊等7个乡镇范围内的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其他农村学校教师补贴每人每月20元。之后,县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此问题先后进行多次调研,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并下发了相关文件。2012年,县政府下发《关于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的通知》,决定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补贴。
“农村教师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所需经费均纳入县财政足额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统一核算。2009年至2013年,县本级财政拨付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33255万元,拨付义务教育农村教师补贴750万元。还统一开口子按春节红包600元/人,端午、中秋、教师节各400元/人的标准发放节假日补助。2010年至2012年,县财政分别按1000元/年/人、1000元/年/人、2000元/年/人的标准给义务教育教师增发年终奖。”李国平补充道。
“升级版”的特殊津贴方案由常务副县长张建勇主持制定。老张对边远地区的教育倾注特别的感情。他曾挤出财力为全县农村教师解决“一间房一台机”,广为称道。现在他又提出特殊津贴“至少要解决农村教师的差旅费”,标准为一类学校教职工月发放300元,二类学校月发放150元,边远地区工作年限补助标准为每月15元。
“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政策出台后,县教育局局长颜荣华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掷地有声说了这样一句话,并迅速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岗,落实到人。
“这项工作的难点是定类别标准。补贴发放过程中,上级没有明确统一的定等标准,谁一谁二谁三,可不能信口开河,要反复比对。于是我们请校长和老师开座谈会,方案出台前后用了半年时间,局务会就开了五六次。最后,我们根据偏远程度和交通状况,将义务教育阶段中27所学校定为一类学校、所涉教师330人,76所学校定为二类学校、所涉教师1111人。县教育局将分类定等情况统一公示,各单位也将所辖学校分类定等情况进行了公示。”颜荣华有种如释重负般的开怀。
“特殊津贴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各部门‘认账’和支持。”计财股长焦连青说,仅仅发文,就牵涉人事、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政府办先后三次开会协调。其中很多事情让我感动,如财政局长彭顺昌有很浓的教育情结,帮我们想了许多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是搞一刀切,而是对其它特殊情况的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新调入一、二类学校的教职工从调入的次月起执行新调入学校的津贴标准,调离一、二类学校的教师,从调离的次月起停发其特殊津贴,到一、二类学校支教人员中支教时间1年以上者,支教期间享受对应的特殊津贴,支教期满不再享受,在增设小学部的初中学校里,小学部教职工按所在中学的标准享受特殊津贴,等等。此外,我们还细化了相关标准: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担任小学课程教学周标准课时达到小学部周平均标准课时量的80%的专任教师按小学标准发放津贴,学校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兼任小学课程教学周标准课时达到小学部周平均标准课时量的50%的按小学标准发放津贴,其他人员按初中标准发放津贴。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每节课按1.3个标准课时、其他学科每节课按1个标准课时计算,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每周算9个标准课时。”焦连青一五一十给我们介绍。
向边远地区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的政策,让基层校长感到特别的踏实。鸾山镇中学校长罗子定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山区学校的校长,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山区教师的关怀和厚爱,这一政策的实施给长期在山区教育的工作者注入了一味强心剂,大大激发了山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学校的管理难度减少了,教师进城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尤其是彰显了教育的公平,为实施攸县教育的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特殊津贴这项工作做得扎实,做得漂亮,为我们教育的形象加了分。2011年、2012年在全县政风行风评议中,教育局被评为先进单位;在省里组织、由国调队实施的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测评中,我县得分居株洲市各县(市、区)首位。”颜荣华局长露出满意的神情。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对教师而言,追求幸福是职业生活的价值所在,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靠教师传递。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夏智伦说:“我省各级党政领导,把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谋划、来实施,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教师,幸福指数最高的人群是教师,在我省将逐步成为现实。” (《湖南教育》记者 龚鹏飞 江新军 刘秋泉 阳锡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