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随父母流向城市 农村学校遇生源危机

2013年09月09日09:33  钱江晚报    
宋村乡中心小学一年级7名新生上起了开学第一堂课——怎样做眼保健操。宋村乡中心小学一年级7名新生上起了开学第一堂课——怎样做眼保健操。

  农村中小学[微博]遭遇生源危机

  9月4日,新学期开学第三天,记者来到淳安县宋村乡中心小学。循着“跟我按揉耳垂穴”的老师声音,轻轻推开一年级教室门,但见全班只坐着7名跟学《眼保健操》的新生,让人十分诧异。

  两鬓斑白的宋朝鲜同样不解:“我当了36年老师,台下学生这么少,还是第一次。”一所下辖八个村的中心小学,为何一届只招来7名新生?校长钱雪啸也是一脸无奈:来自派出所数据,今年全乡适龄新生本应该有53名。钱校长接着道:这种现象并非宋村乡绝无仅有,隔邻鸠坑乡完小,这次新生更是只招了3人。记者随后来到威坪镇初中,情形相差无几。校长方建国介绍,该校近五年来,招生人数每年以20%速度递减。

  作为基层联系点的宋村乡中心小学,记者已跟踪10年,从起初5所村小合并,到后来拥有全县一流校舍,发展过程,历历在目。56岁的老教师徐正祥说,2006年,全校六个年级11个班,共有350多名学生,现在减少到79名。一些老师戏谑:全校现有教师22名,学生数量再下降,还不如老师多了。

  然而,尽管学生锐减,但老师依然矢志坚守。今年8月,毕业于浙师大的蓝炉琴,放弃宁波某校优酬,毅然来校任教。再像毕业于湖州师专的年轻女教师麻招春,则干脆在当地买了房、结了婚。校长钱雪啸表示,即使全校只剩一名学生,也要为他认真上课!

  跟随打工父母 孩子流向城市

  为何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乡村老师无不将原因归咎于城市学校争夺生源。钱雪啸校长说,不少打工父母目睹城市优质教育,促使他们将孩子争相送进城里学校。另外,农村孩子进城,不用再交学费,以及与打工父母生活一起,都助推了农村生源向城市流动。

  父母揣着一纸“暂住证”,子女就可借以“随班就读”,轻松跨进了杭城90%以上公办学校大门,更有不少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和私立学校,如天成教育集团越办越大,新学年刚添了个浜河校区,学生已超过3000人;另像笕桥镇培知学校,平均班额超过65人,很多时候要用扩音器上课。

  记者了解到,浙江作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大省,目前接纳其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已达130.8万人。杭州全市2002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有2万,2012年超过20万,以至学校“外来娃”所占比重日渐扩大。今年杭州市区公办小学符合条件的生源共3.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占1.1万;像江干区,今年所招6000多名新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到2700人,占了45.7%。

  城乡生源冷热 困局有望破解

  毋庸讳言,农村生源直奔城市的最大动因,在于看中城里的优质师资和优质设施。有专家说,如果城乡教育能够统筹资源、缩小差距,如果城乡教师能够有序流动,势必将遏制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对此,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嘉善县,已先期作了尝试。2011年该县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城里教师流向农村,优质师资得以共享;农村教师流向城里,教师素质大幅提升,双向流动的结果,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均衡发展。令人可喜的是,浙江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即将出台,该制度将在全省中小学,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全面的教师交流制度。

  但愿此举能够有效遏制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但愿农村孩子也能在家门口读上好学校。

  (本报记者 裘志伟 汪起腾 通讯员 肖慧 摄影报道)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