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等多地出新招推动教师校长交流

2013年09月11日14: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城乡教师 流得动吗 蔡华伟绘城乡教师 流得动吗 蔡华伟绘

  浙江等多地出新招推动教师校长交流

  城乡教师 流得动吗(老师,您好吗?)

  本报记者 江 南 姚雪青

  对于李建华来说,今年这个教师节过得有点不一样。作为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原校长,他通过“校际轮岗”,刚刚转到位于城郊结合部的莲花实验学校当校长。“每天早上6点就得起床,各方面都需要重新适应。”李建华说,“我的人事关系已经基本转过来了,也作好了在这里长期工作的准备。”

  像他一样流动的校长,如今越来越多。在南京市,近几年有7300多名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加入校际交流队伍,或轮岗、或支教、或挂职。按照当地要求,各区每年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浙江省教育厅日前也宣布,全面建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的县域内交流制度,其中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不少于3年。

  而在全国范围,师资流动这个呼吁多年的议题,正逐渐从纸面走向现实。从试水教师轮岗的安徽铜陵、山西晋中,到国家改革试点的浙江嘉善县,推动教师校长流动被视为破解资源不均、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环。

  病根:师资差距大

  很多家长[微博]热衷于选择名校,实际上是冲着名师去的

  “为什么这几年治理‘择校风’、乱收费,推行小升初不考试,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是学校差距大,而学校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师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直言。

  以浙江为例,今年浙江33个县市区通过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达标认证,但总体来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有明显差距。刘希平说,“面对这种差异,家长们‘用脚投票’的反应最为灵敏,近年来中小学之间报名‘冷热不均’的现象一直突出。”

  调查显示,在家长择校动机方面,师资是举足轻重的因素。“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名校,实际上是冲着名师去的。”浙江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认为,“如果优质校与薄弱学校的校长教师处在流动状态,各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今后都差不多了,家长们也就不用挤破头了。”

  从教师角度看,强弱校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有业内人士透露,薄弱校往往不受政府重视和社会青睐,教师待遇不高,接受高层次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机会比较少,不仅难以延揽优秀人才,连现有的优秀教师也可能心猿意马。

  这种落差,在城乡之间更为严重。曾有薄弱校校长抱怨:“我们的教师成熟一个走一个,学校成了骨干教师的预备营。”

  “要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能有更多的优秀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能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不因学校远近、不因家庭地位高低、不因钱多钱少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专家认为,加大师资流动力度是治本之策。

  路障:制度化不够

  人事关系约束、校际人才壁垒等影响了区域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不过,要让教师和校长流动起来,真正落实却不容易。

  嘉善县从2011年开始尝试城乡教师双向流动。“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现在居然要流出去,心痛啊!”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金勤说,刚开始试点时,全校上下都有不少委屈甚至抵触情绪。对教师来说,新去的学校可能路途遥远,也可能办学条件差一些、社会认同度低一些,在交通、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需要重新适应。

  原来在嘉善一中担任教务主任的杨晓霞,当初被学校确定交流到农村中学嘉善五中,心里着实不情愿。“我之前已经在农村教过6年书,好不容易调到县里,还评上省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家长也挺认可,根本没想过会交流。”杨晓霞说,有朋友甚至问她,是不是犯了错误要被“下放”?

  还有人质疑教师流动的实际效果:出发点是“一杯好茶变成两杯好茶”,结果会不会变成“一杯好茶冲淡成两杯白开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组曾对全国11867位校长作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2.7%的校长认为交流来的教师不是学校所需要的,40.36%的校长认为交流来的教师不好管理,36.18%的校长认为流动不利于教师队伍稳定,22.9%的校长认为教师交流扰乱正常教学活动。

  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钱光明说,名校学生的家长对名师向外流动也心怀忐忑,担心“削峰填谷”影响了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区遇到了退休高峰,教师流动在学科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问题。”钱光明说。

  据了解,很多地方在推行师资流动时,都遭遇过教师人事关系约束、校际人才壁垒等阻力,尚未制度化、规范化影响了区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人才身份’归谁管?怎样变行政命令为主动交流?师资流动如何常态化?”专家表示,这些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回答。

  突围:政策来引导

  津贴、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先评优等方面向交流教师倾斜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规定,全省县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都应纳入交流范围,原则上随迁人事关系,县域内每年不低于15%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参与交流。按照新规,城镇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以解除城镇教师担心“回不去”的后顾之忧。这一“人性化”的师资流动制度设计,被评价为“全国首创”。

  “我们追求的是制度性变革。不因困难大、压力大,将交流变为‘轮岗’,或仅仅在同一学校不同校区的‘体制’内流动。”刘希平认为,改革要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先把制度建立起来,但必须“动真格”。这学期,杭州市10余家中小学都换了新校长,其中不乏采荷中学、长江实验小学等名校。

  在当地教育部门看来,强扭的瓜不甜,师资流动既要实现“填谷增峰”,还应考虑教师的实际困难。据悉,一般教师划片交流,体现就近原则;年龄较大的教师、已有两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经历的教师等,可暂不纳入交流范围。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实际操作中教师流动一般选择在学段的起始年级。

  在制度设计上,将从津贴补贴、职称评定、培训培养、评先评优等方面设计引导鼓励政策,向参加交流的教师倾斜。比如嘉善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流动的奖励、培养和农村教师交通费用补贴。对在农村任教的名师,津贴标准提高到城镇名师的3倍,参与流动的名师还能优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学术休假。

  “对优质学校来说,就像割韭菜一样,成熟的割掉,新的一茬会快速成长;对农村薄弱学校来说,通过名师引领,可以带动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实现优化组合。”嘉善县教育局局长包庆余说,为配合教师流动,当地还建立了4个县级初中、小学学科基地学校。

  据悉,浙江省教育厅还将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纳入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评估、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等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完善与交流制度配套的编制、人事管理、义务评先评优机制和管理模式,让教师逐渐从“学校人”变为“教育系统人”。

  教师若“低就” 待遇应“高配”

  巩育华

  从名校流动到差校,在不少教师看来就是“人往低处走”。路更远了、环境更差了,甚至还可能遭人“白眼”。带着这样的委屈情绪,教师不愿流动、制度难以推行,实属正常。

  然而,作为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教师流动的趋势不可逆。想要减轻改革阻力,让教师们心甘情愿地动起来,教育管理部门除了运用行政手段,还不妨利用经济手段。

  首先,统一城乡教师待遇,这是稳住流动教师的“定心丸”;其次,可对流动去“低处”的教师给予必要的补贴。例如,日本专门设立了偏僻地区津贴、寒冷地区津贴、单身赴任津贴等,对流动教师进行补偿,这一经验值得学习。除了经济手段,政策引导也不可或缺。对教师、特别是那些年轻教师来说,在晋升、评优、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能够提高他们主动流动的积极性,流动制度也因此有了内生的、可持续的驱动力。

  教师,既是政策执行的客体,其实也可以是积极流动的主体。要让教师主动“低就”,必须先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甚至让流动变成一块“香饽饽”。当其劳动力价值不仅不缩水,反而升值,教师们才不会“拖拖拉拉去、马马虎虎教、迫不及待回”。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