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打砸食堂呈现的校园话语格局

2013年10月29日12:03  重庆时报    

  10月24日,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在学校以掀翻食堂桌椅等形式表达不满。目前,事态已经平息,学校已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物价。(10月28日《新京报》)

  对此打砸事件,不必上纲上线。不过是再度暴露出校方学生沟通不畅、学生话语权力较弱的普遍格局。象牙塔里聚集的青年人,诉求多元化、行为较激烈,是很正常的校园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应考虑为什么一种理性对话的可能性,没有在打砸事件前呈现出来?按道理讲,校园里的管理体制中,应不缺乏为学生权益代言的组织、结构;校方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直接与学生对接的行政程序。

  反观学生的原始诉求,倒也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比如说食堂独家垄断、随意定价,还不许学生从外面订饭;供应热水系统改为刷卡消费;学校封闭管理等。假如这些具有合理性,学校作此决策时,有没有向学生征求意见,有没有公示信息呢?假如有这些流程,学生诉求得到反馈、重视之后,事件又怎会发展到必须以暴力方式解决呢?

  事件的发展流程,很能代表校园里的话语格局。有人曾指出,象牙塔里也存在着“两个舆论场”的分野:一个是校方舆论场,一个是学生舆论场。当中间的权益代表组织形同虚设,学生意见没办法及时反馈给管理者,或者管理者干脆对学生意见装腔作势、视而不见之时,双方就很有可能产生误解,矛盾就会激化到暴力的临界点。

  因此,沟通不畅的诉求机制、话语格局,才是打砸食堂的本质。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学生的权利困局——教育者并未充分尊重学生意见、重视人性本身,以强硬的行政指令,代替了诉求表达机制,出了事只会打压、处罚。因此,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正是将学生的话语权力物归原主,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校园民生建设。

  王庆峰(广州 大学生)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