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精英聚首北语 探讨高校舆论形象塑造

2013年11月11日09:39  北京语言大学    

  11月8日是第14个记者节,应北京语言大学邀请,中央和北京媒体教育新闻领域的14位精英,聚首北语会议中心召开座谈会,探讨在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大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新浪网14家在京主流媒体教育部主任及教育频道主编,从新闻策划、选题立意、报道角度等方面,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媒体形象、突出高校办学特色,进行了交流互动。

  光明日报教育部汪大勇主任提出了三个建议:加强策划,要有提前意识,高校宣传部门应主动与各方磋商策划报道;加强互动,高校宣传部门可与媒体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灵活的交流机制,在与媒体的互动中寻找有价值的选题;加强管理,高校应建立多个部门联手合作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以免在突发事件中陷于被动。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文教组长白玛央金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提出高校可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挖掘学生资源,北语有丰厚的留学[微博]生资源,可把留学生作为报道的重点,挖掘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教育报高教版唐景莉主编提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重视媒体的力量,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重视新闻的选择,选好方向、找准方法和定好方式;重视高校教改的走势,先易后难,先破后立。中国青年报教育部副主任原春琳提出,高校新闻报道要善于在深度上下功夫,高校改革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特点,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道路。人民网教育频道申宁主编指出,人民网为高校宣传工作搭建了一些平台,如“大学校长访谈录”、“校园记者评选”等,旨在发掘学校资源,发挥高校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新华网国际频道朱永磊主编建议,高校可加大与媒体的沟通力度,加强深度报道、连续报道,形成持久的热点效应;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就要先塑造好师生形象。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张瑾主编提出,电视新闻报道注重讲故事,高校宣传部门应学会将校园故事以镜头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新浪网教育频道主编彭昆认为,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学校的目标定位,展开媒体形象的塑造。北京晨报教育版主编罗德宏提出,高校宣传部门可依据不同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定位,为不同媒体提供对应的新闻素材,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刘昊副主任认为,北京语言大学的舆论形象建设应包含治学严谨、国际化、多元文化、民主精神、青春活泼等要素,以体现北语独特的“小联合国”特色。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将加强新闻报道策划、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打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牌”。北京语言大学是国内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镇,依托其汉语教育的优势与特色,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报(校报)一台(广播台)一网(新闻网)两新媒(手机报和官方微博)”的传播格局,五种媒体联动构成了学校新闻宣传的主渠道。2012年以来,北语新闻传播逐步实现了向新媒体的转型,以符合青年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与当代媒介产业的转型合流。北京语言大学的新闻宣传在全国高校中具有特殊意义,每年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这所学校已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中心王黎黎)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5178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