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近日,时值厦门大学[微博]93周年校庆之际,一则题为《厦大马来西亚校区动工在即》的消息一经报道,旋即引来关注。厦大校长朱崇实称,该校马来西亚校区正在积极而有序地向前推进。据披露,这是中国第一所获准在海外兴办的公立大学。
但凡有“第一”的字眼,总能吸引众人眼球,无不预示着新变革的到来或旧时代的刷新。自美国人20世纪初来华开办燕京大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所呈现的局面始终是“贸易逆差”:2005年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微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紧随其后的西交利物浦[微博]大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2012年上海纽约大学[微博]宣告成立,随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掀起中外合作办学的热潮……
如今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即将动工,在一定程度上,它在向众人传递着一个积极的信号:我国高等教育输送方向发生了变化,开始从“逆差”地位走向“逆袭”之路。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加拉格尔所言:“这一步是为了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增加学习中国的语言、能从中国人的视角理解中国的人数。”然而,名校办分校“看上去很美”,能否真的让中国高校教育一洗沉疴?能否稳定、快速地使其在异国他乡成长起来?笔者认为,尽管方向利好,但在两方面问题上要有清醒的认识、扎实的行动,方能让其走出去,更能走下去:
第一是文化对接和文化兼容的难题。尽管我国同马来西亚同处亚洲,但马方极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仍会使我国高校入驻之后,遭遇文化融合之困。且以纽约大学在中东办学为例,有的外国游客在阿布扎比街头接吻,被认为是有伤风化,被判刑后打入牢房。即便如此,纽约大学还要坚定不移地到中东办学。其实,海外办分校的示范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探索,而非一种潮流,而教育恰恰是避免文化冲突的最优途径。正如Jonathan Sacks(英联邦希伯来教会首席拉比)Dignity of Difference 中所言:“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平等获取是平等拥有权利的前提。”
第二是办学质量和办学品牌的担忧。厦大厚重的人文气息、卓越的办学水平在国内尚属前列,但海外分校如何达到与本校相匹配的教学水平成为另一大现实命题。纵览全球,相当一部分世界名校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但无限制地在异国他乡拷贝本国教育模式,自然导致办学质量堪忧。“我们面临的风险是难以在海外分校提供与美国母校同等的优质教育,这意味着我们要考虑‘稀释’母校的师资力量。”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艾米•古特曼说。换句话说,海外办学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对接、共享,更要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国情的“本土化”办学之路。
跨国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此次我国将高等教育触角伸向海外分校,无疑是对传统办学模式的一种新的诠释和拓展。但愿在海外办学这条道路上,走出去精彩,走下去有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