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进校服工作座谈会侧记

2014年04月10日17:56  中华网    收藏本文     

  日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访华已落下帷幕,但她为中国校服留下的“丑”与“美”的思考与热议却仍在继续。教育部教育装备中心就当前社会对校服热点的关注,于4月4日上午在京举行推进校服工作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装备中心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和北京名校校长代表、国内校服行业四家优秀企业的代表、主流媒体记者等约40人参加了会议。伊顿纪德作为中国校园服饰领导品牌应邀出席了座谈会。本次座谈会围绕校服工作现存的问题和改进思路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伊顿纪德品牌以自身五年来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的经历和经验提出了推动中国校服变革的具体措施建议,引起教育部门领导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教育部高层声音:中国校服变革要把握育人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负责同志表示:做好校服工作,各参与角色都有责任,它应该是一个围绕中国梦,培养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工作;它应该是一项统筹运营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一项工作;它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管理服务发展体系的工作。归纳起来,要把握三个规律:育人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要具有育人功能更何况是校服?校服必须承载文化育人的功能,这是育人规律;校服终究是在教育部门指导下,社会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商品。要充分尊重商品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让市场来说话;校服工作非常复杂,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所能做好的,必须由质量监督、学校还有各社会力量通过合理统筹和分工共同推进。

  企业建议:伊顿纪德解答“中国校服为何这么丑?”

  在征询企业意见的环节,伊顿纪德品牌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否由行政力量统一校服,校服就能变好?回顾历史,不难看到,几次大规模的统一校服工作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那么中国校服为何这么丑?

  首先是学校管理者观念方面的原因。

  学对校服的认识还停留在功能意义上:“校服的作用是统一学生着装”,成只要统一就好了的心态,甚至为了方便,运动服装成了学生身份识别的标志。观念的另一层面:应试教育不需要审美,不需要优雅,更不需要青春靓丽。这样的环境之下,校园服饰就不能提升到一个美育的高度,更不能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上。

  而事实上,校服理应承载其非常重要的浸润、熏陶、礼仪、塑造的功能。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形成审美意识的关键时期,我们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教育不仅要“由内而外”,很多时候更要“由外而内”,从学生的“知觉美”出发,唤醒美的意识,变化学生气质。

  其次,校服问题也有我们教育行政方面的因素。

  教育行政管制过强,学校的自主性发挥不足,校长在校服的改进上,和在学校的其它方面的改进一样,时常受到严重的制约。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由地方校办工厂承担校服的制作。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打破之前,谁会真正考虑关于“美”的问题呢?

  市场层面的因素。

  由于受观念及行政管制的制约,服饰高端企业主动进入校服市场的动机不足、愿望不足,以致我们今天的校服市场,客观上是一个高度分散的,低设计、低技术、低价格的不正常市场。

  如何形成符合育人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规律的校服管理格局?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变学生的气质,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变学校的视觉识别效果,甚至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主动地选择适合学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服饰,来推动实现学校的教育理念这样的一种高度;从教育行政层面,能够真正做到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做,发挥好学生和家长[微博]的自主选择性,教育行政做好组织和监管角色,那么中国的校园服饰“弃丑达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诚如教育司领导所言:“校服工作非常复杂,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所能做好的”,伊顿纪德打造最优化的校园服饰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五年来的实践,已经在全国26个省(含直辖市)近100个城市的1100所学校都推进了校园服饰的变革,受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目前,上海、武汉、南京等城市相继出台了校服工作管理办法,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统筹、规定公益减免和监管不正当返点等,质监部门监督执法,家校委员会评议产品讨论定价自愿采购,整体上形成各司其职、专业匹配、平行监管、市场决定的综合管理格局,真正形成“全面的可持续管理服务发展体系。”校服管理工作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

  ( 武汉市校服工作指导办法文件)  ( 武汉市校服工作指导办法文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