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

2014年05月11日10:34  《北京考试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安京京 许 卉

  主楼前的草坪上一块“林”字石,左右两侧的杜仲、玉兰、美国肥皂荚将校园的小路衬托得无比幽静。沿着东侧的小路往前走,一丛玫红色的牡丹开得正艳,3名学生正在牡丹丛旁排练话剧。

  从不远处林子里传来的鸟鸣声、晨读声将暮春的清晨点缀得恰到好处。

  这里是北京林业大学[微博]。学生在这里知山知水,学校在这里树木树人。

  园林学院:与园林来次“甜蜜约会”

  在园林学院,我们正巧赶上学生在参加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答辩会。从门上贴的一张纸上可以看到,此次参加答辩的课题五花八门:《北京以植被主题命名的园林景点调查》、《北京地铁内部生态因子分析》……既包含了学生的奇思妙想,也体现了他们关注现实的赤子情怀。

  推门进入会议室,正在答辩的小组研究课题是《如何改进北京坡形屋顶植被地的种类及绿化施工》。答辩选手从立项目的、理论研究、实地调研、创新点等角度进行了3分钟阐述,随后接受答辩老师的提问。无论该组能否顺利通过答辩,专业老师都会提出意见、给予点评,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参考。该组成员林恬逸说,这样的创业创新大赛答辩会在北林大已经不是第一次,自己的课题就是在上一届师兄研究出的课题基础上提出的。

  园林学院院长助理薛晓飞介绍,这样的大赛在全校各院系都有,分为市级、校级和院级三类。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和方向,然后参加答辩会。答辩通过的课题可以获得专项资金的支持,有些学生研究出的成果还可以直接投入生产。正如计划的名称那样,“创新”放在“创业”之前,因为大赛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出成果,而是希望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会做课题、做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不是纸上谈兵。

  大三学生谭唱是个爽朗的北京姑娘。她说,自己最初是被师姐“忽悠”进来的,本以为进了大学可以松口气、享享福,谁想比高考[微博]还要累。在她的课程设置里,既包括设计学、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学、艺术、美学等人文科学。“有时候看到课表都觉得绝望”,可真走进大自然,到自己热爱的植物身边去,一切苦累都变成了一次“甜蜜约会”。

  谭唱边给我们看随身带的图纸边介绍说,她自己现在1个月要去好几趟植物园,在几平方米的范围内生长的所有植被、群落分布,最终都要变成一条条曲线和一个个圆点在图上表现出来。别看面积说起来不大,可真要把一块草坪上所有植被种类都统计清楚,即使五六个人一组,也要花上两天时间。

  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尧说,北林大风景园林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园林专业创始人之一的汪菊渊院士,有人称“梅花院士”的陈俊愉,还有指导学生在中国首获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的孟兆祯院士。近几年,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风景园林学作为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学科之一,也越来越被社会认同,并在2011年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并列成为国家建设领域的三大一级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北林大风景园林学科排名居首,成为该领域的领军院校,毕业生供需比高达1∶6。

  林学院:与山为伴,与林为友

  林学专业大二学生刘梓纯说,学校就是一座植物大观园。大一时,老师经常会带着他们在校园内上实践课,认识植物的种类和特性,比如辨认木瓜和芒果等,到了大二,他们不是扎根在野外,就是泡在实验室。采集回标本后,观察形态,进行辨别,然后测定生物学性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等,更高端的还要自己授粉,进行基因工程实验等。这个专业以前是冷门,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今后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

  同是林学专业学生的朱晨怡说,学林学有让人头疼的地方。比如各专业除了要记住繁复的生物中文名称外,还要背下拉丁文名称。有时一背就是上百个,让人头昏脑涨。可有时候也真的很“好玩儿”。鹫峰是学校的实训基地之一,每学期他们都会抽出4天左右时间去野外训练。每天早上8时出发,爬一小时的山路进到深山老林去上课。看到老师让测量的林地,朱晨怡的第一反应是“傻了”:想要拉根线就得手脚并用往上爬,测出的角度却居然只有30度;测量一片森林的树木分布密度时,不但要看地面,还要不时抬头看天,估测树冠的交叉面积。在偌大的林子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到互相看不见,说话基本靠喊。一天下来,不但口干舌燥,还脖子酸疼。这样有意思的生活,造就出同学加战友的深厚情谊。

  林学院党委书记赵海燕说,对林学专业学生而言,野外观测、实习实验就如家常便饭。免试推荐读研[微博]时,参加过野外作业、科研能力强、熟悉实践环节的学生很受北大、北师大[微博]、中科院等知名院校的青睐。

  北林大现有的很多专业都是从林学专业发展独立出来的,如生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这些专业所依托的林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一。

  现在,北林大的这个传统专业有了新方向———城市林业。2012年,学校按森林资源类进行招生,第二年单独设班,成为全国林业院校中第一个设立城市林业方向的院校。2013年确立为以林学类招生,并在林学专业下设立城市林业方向。与传统林业相比,城市林业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与检测、景观规划与管理及居民社会行为。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我们要做拔尖人才”

  校园内的植物都是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在生物楼前的一棵玉兰树上,不少枝干、花苞都挂着小纸牌。细细看来,上面注明了学生姓名、专业和年级。学生齐美杰说,这个小纸牌意味着这个部分已经“名花有主”,其他学生就不能再用这部分做实验了,以免影响最终结果。在北林大学生物,学生不但要掌握生物专业知识,还要对树木学、生态学、化学、动物科学等有所涉猎,涵盖面极广。

  全国有1500多所高校开设生物类专业,如何保证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生物学人才库中脱颖而出?“北林大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有自己的‘法宝’———优质的生源、优质的平台才能打造出优质的人才!”生物学院教学副院长张柏林说。

  生物学院有全校唯一一个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按生物科学类招生,按大类统一录取培养。在一学年结束后,选拔其中30%的优秀学生进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学生50%以上都能直接保研,免试及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70%以上。“这么高的读研率,课业是不是很繁重?”记者不禁发问。一旁的曾庆泉老师插话了,作为一名从这个理科基地走出的毕业生,他最有发言权:“上大一时,我的成绩在班里排第3名,到了大二进入理科基地,成绩一下排到班里第10名了。不用老师多说什么,自己就得使把劲儿!”他说,不少课程使用国外教材,全英文授课。如果英语水平不过硬,学生很可能跟不上。进入基地班也不是一劳永逸,每年都会进行筛选。如果有两门课低于70分,就会被淘汰出局。同样,感兴趣、学得好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基地班学习。

  生物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交换生出国交流、跟导师出国做研究。生物科学2010级学生陈一欧在大二时就在一场国际学术论坛上以唯一一名本科生身份做了主题报告,而其他参加者多是来自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生。最近5年,生物学院已经有10余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北林大不是要培养只会理论的“书呆子”。想要成为生物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动手能力要强。从2007年起,生物学院已连续举办8届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负责该项目的任建武副教授说,比赛内容不能“假大空”,要和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在3月底刚结束的首届生物学实验技能大赛上,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导师们眼前一亮。导师相中哪个学生的项目,就会主动联系他,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如果学生的创意特别好,导师还会帮助他申请专利。

  大四学生姜超今年面临毕业。他说,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继续读研、读博。自己所在的班有36名学生,其中26人选择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招办主任穆琳谈招生:转专业门槛放宽

  北林大今年转专业门槛进一步放宽。以往学生主要有两次转专业机会。一次是进校报到后转专业:高考分数高出本省重点线100分(750分制)以上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北林大,入校后即可在相应科类招生专业中重新选择,但分数要达到所选专业在考生所在生源省录取的最低分。另一次是入学一年后转专业:大一学年结束后,学习成绩名列本专业前三分之一的学生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申请。今年起,入学一年后转专业门槛进一步放宽:在同一生源省市,高考分数不低于拟转入专业当年录取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也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申请。

  为推进重点学科发展,学校在已开设的林学与森保、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经济管理、木工与林化4个梁希实验班的基础上,今年开设园林学院梁希实验班。该实验班涵盖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植物应用与观赏园艺3个学科方向,每年选拔35人,其中风景园林设计20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8人、观赏园艺7人,从相应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且要在本专业同年级综合排名前二分之一。实验班采用“本硕统筹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经过重新安排整合,更侧重创新能力和精英化。保研率在55%至90%左右。成功保研的学生可从大四上学期开始选修研究生课程。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