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关注:父母课堂教你该怎样做父母

2014年05月16日11:28  中国青年网    收藏本文     

  2013年,由湖南卫视打造的《爸爸去哪儿》连续数周创下了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2014年,各种亲子节目层出不穷。当代中国转型期中的亲子关系、家庭观念面临着中国式“二胎”家庭、“隔代教育”、“东西方文化冲突”、“虎妈狼爸”等种种新问题。中国父母期望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最新的育儿理念。

相关图片相关图片

  我们寻访了许多大学和社会上的相关机构,惊喜的了解到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市少年宫正在策划一个以父母教育成长为主的课堂,叫做“心灵花园父母课堂”。近日,记者联系到心灵花园父母课堂的发起人之一高岚教授,她同时也是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专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对心灵花园父母课堂的现状及其未来为父母提供的主要帮助与支持进行了深入的采访。采访包括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的父母问题、欧美国家父母教育对我们的启示和心灵花园父母课堂主要内容三部分。

  心灵花园父母课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临床思考

  记者:是什么促使您决心在广东省开设心灵花园父母课堂呢?

  高岚教授:很多原因吧。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在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每次看到孩子到来之前,离开之前和父母的互动状况,我就感觉非常的担忧。和一些同仁交流中,大家也都会有同样的担心和压力。

  记者:您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高岚教授:就像今天上午,我在沙盘游戏咨询室中,等待我下一位小朋友的来到。还未见人,远远的就听到,妈妈在叮嘱孩子“一会儿见到高老师要叫人,有礼貌,赶快吃完(孩子手里拿着还在吃的早餐),于是孩子用另一只手去抓,妈妈立即提高了声音,“和你说很多次了,不能用手抓,手不干净”,孩子开始变得很烦躁了,把包着点心的纸和点心一起塞进嘴里,于是被噎住了。妈妈说“赶快喝水,喝点水吞下去”,孩子使劲摇头,妈妈继续催着“赶快喝点水…快点,时间到了”边说着便把水壶放到孩子嘴边把水倒进去,于是孩子被呛着了,吐了起来。妈妈似乎觉得被激怒了,于是大声说“你看你看,他总是这样……

  记者:这是一个特别的让您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高岚教授:不是的。这并不是特殊的例子,几乎每周在我的工作室中,我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父母亲不断的用命令的方式指责孩子,孩子变得茫然无措,他不知道自己在父母眼中是怎样的?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应对父母不断的指令和要求?我们的父母亲,无一例外是爱着孩子的,在私下的交流中,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变得更加接纳,并且也为此付出了努力。而一旦与孩子在一起,就会出现了上面类似的画面。

  记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高岚教授:当我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到真正的去做到自己意识层面所期望达到的状态,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父母们需要知道儿童发展中的一些里程碑,重要的发展路径和儿童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们可以有机会了解这些,那么他们会有更好的方式去带领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希望创设一个学习的平台,给予一个情境观察的环境,通过持续不断的讨论交流,给每一位父母以支持。

  心灵花园父母课堂:欧、美父母教育的启发

  记者:我们知道您旅居国外多年,也和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有着持续的学术沟通、交流。您可以从其他国家的角度来谈谈对于中国父母教育的启示吗?

  高岚教授:先说美国吧。比如20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像约翰·杜威、斯丹利·霍尔发起了“儿童学研究运动”。他们认为了解儿童,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揭示什么是好的儿童?什么是好的父母?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老师?等一系列的问题。希望能够更好的了解儿童,并通过调查的结论向父母传达儿童的思考方式与看待问题的视角。基本上在这个阶段,整个国家对于儿童、父母角色有了一个很好的持续思考。

  记者:现在美国的情况怎样呢?

  高岚教授:如果说20年前,父母们参加有关的父母教育课程是为了遵照相关法律规定而来的,那么今天坐在课堂中的是一些本已很优秀的父母,他们仅仅是为了做得更出色而重返父母课堂。现在的美国父母基本上都是主动的去学习,他们会清晰的知道: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我们不能够用自己之前的成长经历、自身经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回到学校里,了解现在的孩子,并得到和教育、心理等儿童研究者交流学习的机会。今天课堂上讲授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如何让孩子增加自信、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增进家庭内的沟通技巧。父母课堂的主旨在于,教会父母们2到3项技巧,使他们成为更完美的家长[微博]。在美国的大部分的父母课程为十到十二周。

  记者:您在欧洲学习过,呆的时间比较久。那里的父母教育有什么触动您的吗?

  高岚教授:我至今仍然清晰的记得一件发生在房东家里的事情,那一刻让我对欧洲的父母有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认识。2000年的时候,我住在苏黎世,经常和房东太太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房东太太的女儿丽莎(化名)那年十多岁,性格非常活泼。有一次,丽莎放学回到家非常沮丧,和妈妈说:“今天打球的时候,我总是投不进球。”房东太太安慰了丽莎,鼓励她下次再试试。第二次活动的情况依然糟糕。到了第三次从学校回来,丽莎和妈妈说:“我不知道怎么把球扔进去。”房东太太很仔细的询问了丽莎的情况,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她为丽莎预约了心理咨询老师。我觉得有些小题大作了,很不解的问房东太太。房东太太的回答令我现在仍难以忘怀。她说:“丽莎之前扔球扔不进去是很正常的,她可以慢慢的学习。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丽莎站在篮球架没有办法把球扔出去。她已经不敢尝试了。这是关于自信心的事情。我需要专业老师帮助丽莎来面对这个自信心的问题。”从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很多父母和孩子感同身受的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第一时刻感觉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可以知道孩子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并且采取相应的方法去应对。

  记者:我们中国的父母有什么不同吗?

  高岚教授:我们中国的父母肯定是爱孩子的,但基本上认为“孩子是我的”,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并没有认真的思考孩子究竟是怎样的?孩子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所给的是不是孩子的需求?

  记者:中国文化传承现状如何呢?

  高岚教授:我们的中国文化经历了一段被否认、被回避、被唾弃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文化裂断,使得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集体无意识的创伤。文化的裂断又直接造成了父性权威的坠落。“父性/权威/传统文化”这一原型象征,是对人类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政治权力、文化权威的一种深刻而又真实的揭示。

  记者:不过,我们看到现在很多个人、机构都在试图回归传统文化。

  高岚教授:现在大家逐渐都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会看到我们从文革时期的文化虚无主义,转向了文化沙文主义,出现了文化自恋,让孩子简单背读“三字经”、“千字文”等等,而丢失了我们的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令人十分担忧。

  记者:那您觉得我们可以如何做呢?

  高岚教授: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最简单的部分着手做起。像“父为天,母为地”这句百姓中都十分流行的谚语。就很简单的告诉我们父亲做父亲的事情,母亲做母亲的事情。父母亲都分别在自己的位置上。妈妈在孩子的纽扣掉下来的时候,不要去找奶奶缝;爸爸在孩子呼唤的时候,不是推脱让孩子找妈妈。这是非常简单但很重要的事情。孩子往往就是从生活中一件小事情,父母亲第一次如何对待,而建立了父母亲的形象概念的。

  记者:您可不可以总结一下欧、美的父母教育对于中国父母教育的启示?

  高岚教授:美国儿童问题的全社会关注,父母课堂的完善设置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欧洲几百年潜移默化下,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与理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心灵花园父母课堂:首站为广东省父母教育

  记者:广东省的父母在全国父母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高岚教授:从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沿海地区的儿童教育发展是差不多的。改革开放后,广东省迅速发展,涌入了大量的新移民[微博]。一方面,新移民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教育有了更大的投入和期待;另一方面,自身价值观冲突很大,不知道孩子怎样的成长才是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很多父母一方面努力认同现有环境,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有很大失望,希望能够送孩子出国去接受教育。

  记者:父母的这种冲突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高岚教授:在这种教养冲突严重的情况下,孩子本身就会变得比较被动,不清楚父母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自己也处于混乱摇摆中,很难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不难看到,很多孩子成人后仍然只是一味拒绝现有的东西,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自我。

  记者:我们的心灵花园父母课堂会提供什么帮助呢?

  高岚教授:心灵花园父母课堂希望通过讲堂、工作坊、案例演示种种方式,支持父母学习成长。我们创建心灵花园父母课堂,希望能够向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传达一些信息:

  第一、父母并不是天然而成的,需要学习;第二、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怎样长大的;第三、学会用历史文化的视野,去了解代际传承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记者:非常感谢高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高岚教授:最后,要特别感谢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和广州市少年宫,在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期间,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帮助与支持。也希望更多的组织、更多的机构、更多的父母能够加入进来,共同努力的去做这件事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