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有父母养“就业不急”

2014年06月14日15:31  《瞭望新闻周刊》    收藏本文     

  9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观察

  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过于模糊,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能够带给他们“幸福快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国洲

  眼看就要毕业,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林辉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让他感到“压力山大”。“一想到工作,我就失眠。虽然家里不靠我养家糊口,但以后怎么办?”林辉说。

  然而,本刊记者与林辉继续深聊后发现,他近半年内安排了两次毕业旅行,对找工作有一种怠惰心理。谈话结束时,他无奈地表示,反正有父母资助,就业也不是那么着急了。记者了解到,在临近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群体中,像林辉这样一方面感到找不到工作压力大,但另一方面又不急于先就业再择业的学生人数不少。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一代大学生与70后、80后的就业心态出现差异——由于90后毕业生生活压力小,即使感受到就业压力,也抱着有父母养、“就业不急”的复杂心态;他们中的很多人创新意识强、价值观多元,但由于缺乏职业梦想,择业时普遍感到迷茫无措。

  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改变。如今,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的同时,也需引导其家长[微博]更新理念,消除人为附加在各种职业身上的社会地位“标签”,共同树立新的就业观。

  有父母养“就业不急”

  近期,重庆一所高校创办的“大学职业与创业拓展协会”,选取该校2014年毕业生中的120名未就业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70%的被调查者表示因就业存在失眠、焦虑等症状,但75%的人曾经拒绝过一次以上的就业机会。

  就业专家分析,大学生们普遍将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因此在实习、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期望的“礼遇”,这使他们对职场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好的,宁愿不做”,这是不少毕业生和家长的普遍心态,所以“薪酬比较低”、“工作不适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学生田佳仁到现在也没有跟任何单位签约。她说,半年来自己也找到过两份销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个月收入能达到四千元左右。她没有签约,主要是因为在见习期感觉得不到单位的重视。

  田佳仁说,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本以为会被安排做管理见习岗,但没想到被安排到区县市场部,经常被主管吆来喝去干一些押运产品、打印文件的小事。见习期一个月,连和销售经理说话的机会都不多,她感到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说,未就业大学生表现出找工作不积极的心态,这与90后独生子女家庭保护过度有关。80后的父母大多为5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习惯于“艰苦奋斗”。而90后父母多为60年代生人,他们享受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经济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这让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

  “很多学生对我说,爸爸妈妈说了,我给你买车买房,没碰上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张雪松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90后独生子女的家庭保护效应被过分放大,以至于他们在接触社会的时候总在挑剔,吃不了苦,更受不得委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说,随着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待遇高、体面、舒适”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提供的“优质”就业资源相对有限,家长们只能调整就业心态,从孩子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不要过分溺爱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职业梦想

  在采访中,多位老师和企业负责人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多元,找工作已不仅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轻松等简单标准,这对于鼓励更多人自主创业,形成多元就业观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与此同时,大学生们却也表现出缺乏职业梦想,职业定位不清等普遍问题,在选择工作时普遍感到迷茫。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重庆赛区评委、重庆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说,从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的情况看,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反映在就业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但他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也不容易为此付出艰苦努力。“创业经历非常艰辛,如果没有梦想支撑很难成功。”黄海说。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非常多。在政府层面,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金融优惠、税收优惠,甚至创业用地用房优惠层出不穷,一些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但90后大学生参与创业并创业成功的比率却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

  “创青春”大赛对重庆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调查显示,初次创业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在老师们看来,在校生参与创业园更像是实习,即将毕业的学生选择创业,增加社会经验值的意义远超实干的意义。老师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家庭条件改善后,面对艰辛的创业历程以及相对较高的资本投入和风险,学生们自身对创业的冲动不足。

  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带来择业标准更加多元。张雪松说,与70后、80后找工作求稳、求高薪不同,90后大学生需求更多元化,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发展性和体面程度等均在学生的考量范围内。好工作的标准已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等标准。

  “择业观多元本身是件好事。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张雪松说,但也不能忽视不少大学生在价值观多元、追求多元的时候,就业观过于模糊,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能够带给他们“幸福快乐”。这使得学生在择业时忽左忽右,想法多但不切实际。

  张雪松说,90后大学生都是摸着电脑长大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网络抱团”现象严重,工作好不好问“度娘”、看网友评价,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

  腾讯大渝网在线下的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称缺乏梦想,职业定位不清。“很多大学生从小就不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孙元明说,不少年轻人在面对文理分科、高考[微博](微博)、就业等关系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性选择时,感到非常茫然,在找工作的时候经常感到不满意。“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给你的东西自然很难满意。”

  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择业观

  相对于引导学生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张雪松更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形成学生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他说,现在很多时候不是大学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长挑剔。一些家长自身抱有严重的职业歧视,更有甚者直接对孩子说,“与其你找一个烂工作让我丢人,还不如我先养着你。”所以,要先教育学生,必须先教育家长。她建议通过公益宣传、新闻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上不断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新的就业观。

  “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发现孩子的优势,培养孩子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将来找一份实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就是家庭职业教育。”张雪松说。

  当2014届学生进入最后一个学期,四川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给每一位毕业生家长发了一封“校长信”,告诉家长现在的就业形势有多么严峻,不同专业可能的就业领域和途径是什么,希望家长摒弃“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让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张雪松说,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家长就业观陈旧带来的就业问题,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家长对于转变就业观引起足够重视。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冀康平认为,在家庭职业教育中,家长们应该更多借鉴“鹰式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过分溺爱孩子。“老鹰教小鹰学飞行,就是把小鹰往窝外赶。”冀康平说,现在找工作时,不少家长喜欢越俎代庖,四处托关系找门路替孩子找工作,这虽然一时解决了孩子就业问题,但容易形成依赖,不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获得长远发展的竞争力。

  此外,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全社会缺乏对蓝领劳动的尊重,人为划分职业“三六九等”的观念也加剧了就业难,建议通过赋予各行业职业顶尖人物更多社会认可,树立职业标杆,引导学生选择在各行各业就业发展。

  孙元明说,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职业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2011年一部拍摄日本寿司界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纪录片风靡日本。小野二郎80岁高龄还在从事寿司制作,而且倍受社会尊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应该多从普通职业者身上反映各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价值,消除人为附加在各种职业身上的社会地位标签。

  中央财经大学[微博](招生办)商学院[微博]副教授于广涛将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原因归结于人才培养中过于短视和功利。他说,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长向学生早已灌输了一个个既定的目标,比如要考什么样的初中、高中、大学,似乎考上这些学校后人生就自然完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上了大学后人生目标模糊。

  专家表示,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中学、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计可操作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让学生对各个职业有更多的了解。对自身能力有更准确的判断,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

  “要让他们学会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不是以往的都‘想当科学家’之类宽泛、单一、刻板的理想启蒙。”于广涛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