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大师班、举办演奏会、钻研学业、打工赚生活费、游遍欧洲……在异国他乡的求学路上,辛酸是磨练意志的催化剂。亲人的期盼,故乡的召唤,看到身边的同窗纷纷回国过暑假,依然有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留下。
焦娜:教钢琴、学车、做导游
维也纳游乐园附近有一座漂亮的顶层公寓,窗外种着一排排绿莹莹的有机蔬菜,屋内每日琴声不断,时不时还飘来地道上海菜的香味。一位娴静优雅的中国女孩望着窗外晨光中的摩天轮,迎来了又一个充实繁忙的暑假。
刚从驾校下课的焦娜下午又要去亚非学院做文化交流讲解员的工作,多年艰苦的留学[微博]生活,从未改变她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位来自工薪家庭的女孩,凭借勤劳的双手,独立乐观的态度,取得了今天学业和生活上的丰收。
谈到她今年暑期的安排,令记者回忆起初见时的焦娜。为了赚钱学费,减轻家里负担,她做过各种不同的工作,从保姆,清洁工,服务员,收银员,洗碗工,发传单,倒卖小商品,超市员工,餐馆大厨,到群众演员,钢琴伴奏,中文老师,钢琴老师,导游,中国学生学制咨询,教烹饪课,文化交流讲员,自由投稿人,她还组织文化活动,承接音乐会,帮助政府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做紧急翻译等。生活阅历如此丰富的焦娜,从未对工作有任何抱怨。因为她明白,每付出一步艰辛的努力,都是向着音乐上的成功迈进。
从一小时2欧元的洗碗工作,直到今天成为演奏会上弹奏管风琴的演奏家,这位瘦弱的上海女孩有着惊人的毅力。当年中央音乐学院[微博]毕业,轻松靠本行赚取着高薪,在北京过着优越舒适的生活,出国后怎能接受这样颠覆性的反差?她也曾无数次的陷入困境,考虑是否应该中断留学,回国继续原来的生活。
焦娜从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青少年时期,夜深人静时,古典音乐陪伴她度过了那个年代。尽管那时只是当作兴趣爱好,但也正是这种毫无压力和毫无目标的状态,使她通过音乐追求到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自我。
她说,记得那时候,下午常常逃课躲到图书馆去看各种音乐家传记和相关音乐书籍,自此便立志将来一定要前去维也纳看看这个创造了辉煌音乐史的地方。
在奥地利特有的教育学术体制和文化大环境里,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让喜爱学习和研究的人可以彻底抛弃功利心,自在地实现求学的梦想。
焦娜笑道,正因在奥地利做过很多粗重的工作,才有日后这些深刻体验。因为有不同,世界才丰富,她慢慢开始理解到“存在即是合理”在社会人文学科里的意义。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跨领域知识结构下,保持多层面思维模式。她说,一定不能迷失音乐艺术最根基的意义所在:人本精神!
通过寒来暑往不懈的努力,焦娜现在终于有机会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她成为了现在在亚非学院迄今为止第一个在那里长期工作的中国人,组织参与各类的音乐文化活动,在文化交流上促进亚洲人在奥地利的融合,她逐渐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这个暑假,她除了要在亚非学院工作,还要做教中文,教钢琴,以及导游的工作。不断地做各种类型的工作,不但是维系她音乐学习的必要手段,也让她品味到世间冷暖,使她对音乐有更深层的感悟。2013年焦娜以论文获得满分的优异成绩硕士毕业于维也纳大学之后,现在继续埋头攻读博士学位。
目前为止,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同时完成这两所知名国立大学学业的中国留学生。
今年暑假,除了要考下驾照,她最期待的事莫过于父母即将来到维也纳,终于能够家人团聚。焦娜深知父母曾耗尽积蓄支持她在海外读书。除了用最好的成绩作为回报,她将省吃俭用攒下钱,利用假期带父母出去旅游,享受天伦之乐。
刘可:打工、练琴、写曲谱
这个暑假,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刘可和他的同伴常来这里排练表演节目,以准备开学后的演奏会。
节目演奏的爵士曲目是由刘可自己编写的。这个地道的北京男孩,是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作曲系大四的一名学生。
来维也纳五年时间,今年暑假刘可第一次选择没有回家,而是留在维也纳白天打工,深夜在家练琴、写曲谱。刘可戏言,每天忙碌、充实的生活,让他“看起来苍老了许多,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五年间,为了追逐音乐梦想,刘可一直半工半读,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习媒体作曲已超过四年,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段煎熬的历程,但他始终坚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刘可介绍,他就读的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每年六月和九月分别有不同专业的入学考试,要考德语,还要考一个叫APS的特殊审核考试等。
维也纳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有点像中国的高三,几乎每天都要7、8点就起床去学校占琴房,不然当天就可能在学校练不到钢琴了,而练钢琴就像是“每天的便饭”。
日常要上各种课,大课很多一节是1个半小时,最多10个人;更多的是小课45分钟一节,都是一对一的,基本没法“溜号”。加上德语授课,注意力需高度集中,每天傍晚学校内外都有音乐会,有些是自己想去的,有些是老师安排的,听完音乐会回到家基本上就22点了。
刘可透露,在中欧,比如德语区、法语区、意大利语区这些地方,与英联邦国家的学制相比,时间都相对较长,需打持久战,因此打工基本是留学的“必修课”。他2008年第一次来奥地利,先是做过一年的中国货行,后来在维也纳不远的一个叫M.dling的小城做了两年中餐馆跑堂,后来德语好一些了在报社做过电话接线员,也曾做过德语英语的翻译,帮人修手机修电脑等等。
对于压力,刘可认为学期中时候的压力最大,作业、作品、外面音乐Project,所有的事情都加在一起,偶尔租住的房子给添点儿惊喜,漏个水断个电之类的,能够把人搞崩溃。
虽然留学生活很清苦压力大,但刘可看来,在这儿接受到可能不来就一辈子都感受不到的真正正统的音乐教育,非常满足和兴奋。此前,他曾在维也纳最好的爵士音乐大厅Porgy and Bess,作为唯一中国人作曲并指挥了自己的爵士乐,内心就感到一股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刘可还透露,自己最喜欢的大陆歌星是刘欢和小柯,而最大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在可以成为中国的“久石让”,二是可以在中年前导演自己的电影,用自己的音乐。他坚信,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定能圆梦。
原方:这个暑假变身旅游达人
当漫长的暑假到来,身在国外的留学生们会怎样安排他们漫长的暑假呢?在家中温习功课?也许假期出游或许是部分奥地利部分中国留学生的缩影,身在欧洲,趁着假期好好享受下欧洲的海滩和阳光也是无可厚非的。
原方是一位来自天津在奥地利学习音乐的大学生。
一年前,原方结束了在天津音乐学院的学习,怀着对古典音乐殿堂的向往来到了古典音乐之都维也纳继续进修自己的钢琴专业。
同大多数的留学生一样,原方一直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在平时的业余时间和假期的空闲日子里,原方还是会到玛利亚大街的钢琴房里去苦练钢琴,他对自己的专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
每个没有课的日子,从下午2点到晚上9点,原方都会窝在琴房里开始练琴,从音阶到练习曲不停的反复练习,原方相信凭借不断的基础练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因为钢琴师他十分喜爱的专业。
同样,初来乍到的他也对奥地利和其周边的国家充满了好奇心。这个假期他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和朋友们一同去享受西班牙海滩的阳光,西班牙的海岸线一直深深的吸引着这个来自海滨城市的少年。
说起为何暑假没有选择回家的问题时,原方踌躇了下说到,由于自己的签证正好在9月,而且每年都要重新续签,这耽误了他回家的计划,他很难过的说,恐怕以后六年里的暑假都不能回家了,期间他也考虑过暑假打工或者再次出游。
关于初到奥地利的遭遇,原方的话匣子突然打开:“因为刚来时自己的语言不怎么好,虽然来之前在国内学过一段时间的德语,但当自己真正来到奥地利的时候,发现之前学习的语言根本没有一点用,所以不得不在奥地利重新学习德语,由于环境不同,再加上每天几小时的德语课,慢慢的自己的德语已经比初来奥地利时好了很多,起码正常的交流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最困扰他的还是奥地利各个地方的当地人说的地方德语,自己还是不能很好的明白。”他笑着说到。
但是,想起初来时最让自己难过的就是当时自己想讲什么都讲不清楚,这为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当时也曾选择短时在餐馆工作,而辛苦的餐馆工作往往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
原方回忆到,还记得那时是除夕夜,所有人都在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可自己口袋空空不得不到餐馆打工,挣一些零花钱,原方说,在奥地利开销大,又是在除夕夜,那种凄凉是从来没有感受到的,身为独生子女的原方感慨到。
谈到未来,原方毫不犹豫的回答到,毕业后自己打算回国,也是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和习惯了中国的生活。关于对在国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原方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在奥地利的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多接触当地人和当地的同学,和专业老师要搞好关系,这对于融入奥地利的生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多接触当地人才能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拓宽自己的思路,更好的了解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这对学业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王希子:筹备演奏会
7月21日,在维也纳音乐与艺术表演大学的一间演奏厅里,来自河南郑州的22岁姑娘王希子正在表演马林巴琴。
这是今年暑假王希子和搭档共同举办的一场小型演奏会。马林巴秦、颤音琴、打击乐组合,在王希子灵巧轻快的双手上下浮动间,或轻快、或明朗、或舒缓、或急速的乐声此起彼伏地跳动于整个房间。
今年暑假,王希子并未匆忙回国,而是留在维也纳参加暑期“大师班”培训,并在校内筹办这场小型演奏会。今年维也纳音乐与艺术表演大学的大师班在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举办,为期一周,许多奥地利享有盛誉的音乐大师亲自为莘莘学子们授课,这让王希子感觉受益颇深。而演奏会结束的第二天,王希子又匆匆收拾行囊,赶回幼年学习的地方——上海,参加一场音乐会。
在旁人的眼中,生于1992年的王希子总是气势恢宏:从2009年“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专业少年组综合第一名,到2010年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首位成功举办个人打击乐独奏音乐会的附中学生,被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维也纳国立音乐艺术大学“破格”录取,再到2013年比利时国际马林巴比赛的“个人特别天赋奖”,意大利国际打击乐大赛的一举夺魁,年仅22岁的她已然屡创佳绩。
可一般人或许都想不到,希子专业学习打击乐不过8年时光。与很多琴童相似,她也是学习钢琴起步的,曾师从钢琴教育家黄德荣、罗霄、吴子杰,9岁已取得十级证书,13岁还在全国青少年“海资曼杯”钢琴比赛中斩获少年组金奖和中国作品演奏奖。
然而就在那一年,曾经的钢琴少年之路发生了转折。“与附中管乐科(当时打击乐专业隶属于管乐科)主任李大力老师的一次长谈触动了我。他告诉我,目前学校的打击乐专业非常缺乏人才,学生少,优秀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而且从身体力量到性格兴趣,我都适合打击乐,值得尝试。”
“练了9年的钢琴,说放下就放下?”记者问。
“不是没有过犹豫。可是看着每年乌泱泱的钢琴人才涌入音乐学院,我一度很迷茫:未来要么是演奏家,要么是教师,弹钢琴的人终究是孤独的。但打击乐会带给我另一番风景:你有更多机会进乐团,感受与乐队的协同合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展独奏、重奏、室内乐前方有很多更广阔的路。”
从附小升附中,王希子改打击乐专业。从十指灵动转而敲敲打打,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以为难度指数下跌——可真刀真枪干起来,哪那么容易!
“稳定、均匀,可一旦对着节拍器,你又觉得死板得很只有进了乐队你才知道什么叫做节奏。就在那一拍,就在那一瞬间,全乐队在等待那声鼓点,如果没跟上,对不起,所有人都知道你错了!”最初的阶段真是不适应。
为了攻克难关,这个十几岁的少女常常把自己关在琴房里,一天下来能站上10个小时。从早8点到晚9点,除了上课、吃饭,就是根本停不下来地练琴。
起步阶段的训练确实单调,但王希子很幸运,她遇到了一位细致、耐心又敏锐的好老师。担心希子练鼓枯燥,恩师高华就网开一面提前教她马林巴。马林巴因为音域宽广,技法复杂,在打击乐的领域里处于综合技术的高层次地位。但就是这样一件在普通学生眼中高难度的乐器,却让王希子的潜质爆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相比于绝大多数从小军鼓、架子鼓起步的学生,扎实的钢琴功底让我对于音色的把控、乐句的处理,有着更加细腻的感知。而这种优势体现在马林巴这类旋律性强的打击乐器上更为突出。”
从钢琴到打击乐,王希子必然要承受众多艰难的跨越。但也正是这种跨越,让她同时受益匪浅。
与很多被家长[微博]强迫上着兴趣班的学生不同,希子从小学习舞蹈、唱歌、画画,全是自己向父母要求的。小学老师偶然间被这个“稀奇”的名字所吸引指定希子当了班长,谁想到一个随机选拔的“班长”竟一直做到了大学前。别人总怕太多的校园活动浪费时间,可她却不无自豪:“学生会里那些奇奇怪怪的点子都出自于我!”
也许就是从不设限的成长造就了这样一个“想法特别多,闲着就难受”的90后女生。怀着开拓艺术视野的渴望,2011年,还在读高二的王希子决定提前一年考大学,她要到全球最高水准的打击乐天地里去闯一闯。在茜茜公主的家乡奥地利,王希子师从维也纳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老师格哈特维巴赫,打破了教授16年来不收亚洲学生的纪录。同时,她还得到维也纳爱乐乐团定音鼓首席的赏识,每每遇到难题,希子打去一通电话,教授就会专程赶来学校为她授课,分文不取。
留学海外两年半,最令希子记忆犹新的是那次更“神”的考团经历。维也纳爱乐乐团公开招募一位替补打击乐手,希子不想放过难得的机遇。即便心里早有一面明镜:欧洲乐团的传统是不招女性,更何况自己是初出茅庐的亚洲人,怎么可能呢?
轻松的心态让希子在考核现场灵机一动,她愣是把节奏规整的圆舞曲敲成了前短后长的维也纳圆舞曲。评委们一致展露出惊异的表情:怎么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希子不过是想和维也纳人开个玩笑:“我很年轻,没有顾虑,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既然来了,何不尽情释放玩一次!”就是凭借与众不同的想象力,王希子再一次力压群芳,在当今全球最顶尖的这家古典交响乐团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
木木:复习功课认真完成学业
当出国热潮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高考[微博]前后就已经抱定了出国的念头。炎热的夏季来临,各高校也迎接来漫长的暑假,在中国,一些大学生们也许会选择在家中温习功课为下学期打好基础,有的会选择在假期打工挣取零用钱,勤工俭学等等。而在这漫长的假期里,远在国外的留学生们有是如何取安排自己的漫长假期呢?
木木(化名)是一名在奥地利读音乐研究生的内蒙古女生。木木是一个其貌不扬却略显成熟稳重的蒙古姑娘。
据木木讲述,最初选择出国留学是因为当时在中国大学刚刚毕业,好友们都纷纷选择了出国留学,于是自己也就跟随着出国大军一起到了德国。
在德国读书不久,后又选择了古典音乐之都的维也纳继续深造。此外,木木同学还拉得一手好的马头琴。木木在大学毕业后依然选择了出国深造,继续自己长久以往的音乐之路。
对于初到奥地利得感受,木木同学的某些抵触情节依然残存在心底。相比较德国,初来奥地利时,除了向往大家口中的音乐圣殿维也纳外,最令她不开心的是在奥地利碰到的一些人和事让木木同学第一次感觉到某些奥地利人的“不友好”,而且奥地利的国土面积较之前的德国小很多,此外也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暑假出行也越来越少,有时会选择在暑假回家。
但今年的暑假选择了待在奥地利,复习功课。木木在此补充到,随着在奥地利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稳定,打算先好好的完成学业,如果功课不忙或许会考虑在奥地利打工挣一些零用钱。
木木讲到自己在奥地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打工的经历,依然想利用假期弥补功课上的不足,为下一个学期提前做好准备。
对于是否毕业要回国的问题,木木讲到自己暂时没有回国的打算,再相比国内的留学生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木木同学对将来生活在国外持乐观的态度,最起码的是生活相对国内要简单许多,虽然吃喝比较单一,但较国内安全也健康,这也是木木同学考虑留在国外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结合自身的经验,木木建议到,对于现在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她觉得,大部分的国外留学生群体年龄过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并不设身处地的考虑孩子们是否都适合出国,而盲目的将孩子送到国外,最终导致能真正毕业并且回国找到合适工作的留学生少之又少,自己看到的大部分是半途而废和转行的留学生居多,这也是所有中国家长应该检讨的。
记者手记:海外留学需更多勇气和智慧
从奥地利维也纳国立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后,我(记者王韵)选择继续深造。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欧洲艺术史的过程中让我不仅对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政治,经济,乃至宗教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意识到,将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是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品,不能根植于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紧跟社会动态发展,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也只会如同风中漂浮的气球。
作为独生子女,曾经在中国的生活轨道似乎都被父母铺垫好了,来到欧洲后的留学之路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
人生遇到瓶颈的时刻需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只要乐观的迎接新的挑战,就能赢得转机。
今年的暑假,我成功获得报社的工作机会。有人说,生命是个圆周,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每一段路都得到不同的领悟,每一种领悟都是人生的财富。
欧时评论员:好好留学 天天向上
中国留学生留学西洋东洋是一个老话题。近代有庚子赔款后留学欧美的留学生,成就了中国铁路缔造者詹天佑、中国电报业先驱周万鹏、甲午海战中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在对日海战上虽败犹荣、晚清著名思想家严复和马建忠等带给国民西方民主党新思维。
这些留学生要么对中国工业化发展起到了先驱和推动作用,要么成为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近几十年来中国留学生对社会发展贡献就更多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大[微博]部分是有留学背景,“学夷之长”来帮助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推动国家科学的发展。
学习西方各种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后,来建设自己的祖国,强大自己的国家,是国家对留学生的厚望。据了解目前海外留学生有近五十万人,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也许是将来中国发展的栋梁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
“留学”从字义上看应该是留在外国学习。
首先是学习才可以有机会留下来。近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留学生到欧美,他们出国留学的目的一是取得国外文凭,在国内就业和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
二是国外生活水平普遍优于中国国内,而竞争又没有那么惨烈,许多留学生毕业后留到了海外发展,也是许多出国留学的目的。
国家应该鼓励海外留学,特别是那些自费留学生最后在海外站住脚,取得了各种成就,他们还是中国人,他们的子女后代也会“认祖归根”,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巨大的益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鼓励学生们不要老是待在家里,要感受世界的变化,要学习外国的长处,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得明白不过。在海外学习是爬楼,目的是有更高更远的发展,这也是海外留学的成功标志吧。(王韵 万淑艳 胡超男)
(原标题:海外留学生“忙”过暑假 打工赚钱钻研学业游欧洲)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