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曾在全国引发“缅怀青春”的热潮。提起学生时代,也许每个人都会对那段美好的时光有着不同的回忆和感慨。而每年的春节、“十一”等长假以及暑假期间,也成了各类同学聚会“缅怀青春”的“高峰期”。
时下正值暑期,一场场聚会再次接踵而至,它们也常常被贴上了“毕业5年”、“20年相聚”,甚至“50年再聚首”的标签。找回最纯的同学情谊,成了很多人的满心期待。
● 怀旧情绪越发浓 老少集体“致青春”
“毕业十年、二十年这样的大型同学聚会一般都会选在暑假,因为这个时段是毕业季,而且家里孩子放假时间也比较宽裕。”今年36岁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同学们现在都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选个时间节点聚在一起叙叙旧,挺有纪念意义的。
今年50岁的高女士是一位高中的语文教师,她于1984年毕业于家乡内蒙古的一所大学。2014年,正巧是他们这一届大学生毕业30周年。不久前,她受邀请回家乡去参加了毕业30周年聚会。“家乡的同学们还是那么淳朴,他们的盛情款待让我特别感动。我们在一起可以无话不谈,感觉就像回到大学时代一样。”
家住天津市南开区的王阿姨今年72岁,她在今年夏天参加了中学同学毕业后时隔近60年的聚会。提起聚会当时的场景,老人的话里还充满着无法掩饰的激动:“各个都是满头白发,虽然一下子好多人都认不出来了,但相认之后仔细端详,脸上还都依稀有着小时候的模样,不觉地就已经笑出了泪花。”她告诉记者,她上学的时候,正好处于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的人们感情也很纯真,同学们在下工厂、下农村的实践中培养出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再熟的人,也比不上那时同学之间的感情”。当记者提议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对同学聚会的感受的时候,她脱口而出:“神往!”
刚刚走出“象牙塔”两年的媒体从业者小徐谈到刚刚参加过的同学聚会时对记者说:“能暂时放下工作和生活里的不如意,和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相互倾诉、吐槽一下,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随着人们的怀旧情绪的愈发浓郁,各种同学聚会催生的“聚会经济”也在不断升温。
时下各种同学聚会的内容都相当丰富,不少都会进行一些简单仪式或制作一些纪念品,如制作纪念片、纪念相册或统一的纪念文化衫、徽章等,这也使部分文化公司的相关业务量有所提升。据一位相关人士介绍,最近接了五六单“年代毕业同学会”的生意,每单收费三四百元,预计这一两个月内可以进账3000元左右。而某订制服装店的店主则表示,最近,毕业文化衫制作的订单接了十几个了,不少都是办同学聚会的“老男孩”、“大女孩”来穿的,每笔订单都能带来数百元的收入。
● 一些聚会变了味 “恐聚”一族很无奈
日前,40岁的重庆男子陈志在参加战友聚会时,中途悄然打车离开,自叹“混得不如人”,在高速路上弃车狂奔了3公里。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人慨叹,好好的“致青春”却变成了“名利场”,一些同学聚会俨然成了“攀比”的舞台。有些聚会中的“成功人士”更是主动“包圆”聚会费用,或让其他“相形见绌”的同学陷入“囧境”,或被贴上“炫富”标签遭到奚落。
陈志的所遇所感,成了当下一些“变了味”的同学聚会的一个缩影。一项有超过3000名网友参加的名为《你还愿意参加同学、战友聚会吗?》的网络调查显示:其中2524人表示不愿参加,约占总人数的八成。对于不愿参加的理由,有1693名网友选择“自己混得不好,无脸前去”,超过了总人数一半。
“刚毕业那几年,同学们忙于奋斗,彼此间关系还很单纯。随着时间推移,同学之间的差距渐渐拉大。‘忆当年’的越来越少,‘比现在’的越来越多,渐渐地就不愿意参加大范围的同学聚会了。”同样表示不愿参加同学聚会的降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与因为攀比心理而“恐聚”的人不同,还有很多人因为被过于频繁的聚会和过高的聚会消费所累而变得“恐聚”。
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的流行,让不少人找到了“失联”已久的“小伙伴儿”,然而却也在加强了老同学之间的联系的同时,提高了同学聚会的频率。“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从小学同学到大学同学几乎都有微信群,每个人的动态也几乎都能在‘朋友圈’里看得到,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北京的任女士向记者讲起了她的烦恼:总是有出差来的同学,因此产生的聚会也没完没了。“这时候‘见’或‘不见’就成了一个纠结的问题。”不见,面子上和心里都过意不去;见,就会给本来就压力很大的工作和生活增添经济和精神负担。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高先生去年参加的一次同学聚会中,按照要求交了每人2200元的“团费”,加上往返机票,这一次聚会花费了5000多。“虽然这些钱对于我的工资水平来说并不算负担,但我觉得对于一次聚会来说还是过高了。”高先生对记者坦言。
面对因为种种因素而变味的同学聚会,尽管有着昔日“同桌的你”般美好的记忆,不少无奈的“恐聚”族也只好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 专家谈 平和心态很重要
同学关系是人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大多数同学聚会组织者,举办聚会的初衷是让大家重温学生时代的感觉,并且期待能找回那份纯真。然而同学聚会也折射着世态人情,关乎社会风气,不能不察、不可不正。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过渡转型期,金钱、权力、物质往往被人们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致使现代人心态浮躁,攀比心理丛生。
谈到如何找回同学聚会的纯真,陈光金认为,在参加同学聚会时,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在聚会中大家都是同学,身份平等,一方面“成功人士”为同学“能者多劳”在情理之中,但也应顾及其他同学的感受,摒弃炫耀心理;另一方面其成功背后一定有着别人看不到的艰辛和努力,应当得到欣赏尊重,而不是一味嫉妒。
为了不至于破坏大家的感情,营造良好的聚会氛围,不少网友建议同学聚会组织者应该“约法三章”,不携带印满职位的名片,不当众称呼头衔,规避“比现在”的敏感话题。以吃饭、娱乐为主的传统聚会形式也应改变,比如搞一场足球赛、做一次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分享等等。如成都的一位网友聚会组织者,就把今年的同学会选择在了郊外,邀请函上写清楚了“压力大,不希望攀比”。同学聚会时,除了工作用车外,其余都统一乘坐大巴车来回。他说,席间大家追忆往昔,只谈同学情谊,不谈工作,饭后又去母校请老师重上一堂课。“即便是联络簿上,也只有姓名、电话和所在城市。”
对于过于频繁的同学聚会,任女士呼吁大家应该换位思考,联络感情虽重要,但也应为对方着想,不给对方徒增压力和烦恼。(孙懿)
文章关键词: 同学聚会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